0
0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硬核刘大
2024-02-25
91
shoptop 【建站扶持计划】

免订阅费,免费SEO与代建站,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大数跨境
导读: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可是,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张小龙(微信之父)

最近看完了《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这本书,本书汇集了张小龙对于做产品、做微信的诸多思考。

全书分为“用户篇”、“需求篇”、“设计篇”、“气质篇”、“ui篇”。

如今去看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观念,有的已经成为常识。有的则并不适用于如今的互联网。而有的思考放到现在也仍不落伍。

毕竟我们不能靠着成功的产品去做产品,因为每个产品所经历的情况不一样。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也许是一窥微信的设计历程,去了解和思考某些功能到底为什么这么设计,微信团队都做了哪些考量。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产品经理跟产品一样要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张小龙在本书末尾所阐述的:“我所说的都是错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决办法,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
以下是阅读该书后提炼总结的阅读笔记

一、用户篇

1.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产品营造一个环境,由环境决定用户来做什么样的反应。用户会被你营造的“环境”牵引。环境是决定用户应该做什么的重要因素。
案例:
计算机前写微博:基本是评论、转发
用手机写微博:受到现实刺激,想法活跃,更多的去写微博。
2.人是懒惰的
懒惰是创新的动力
案例:
走路,双手不方便的时候给人发微信:语音查找联系人。
3.时尚是驱动力
做互联网产品不能太“工具化”,工具化看起来很实在,但不能引起用户的连锁反应。而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连锁反应场所。
时尚是强驱动力,用户花钱买的很多东西其实没有实用价值。
微信这个产品,时尚感很重要。
4.人是没有耐心的
用户没有耐心看说明书。我们不要尝试去引导、教育用户,没有人愿意接受引导和教育。
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就爱上你的产品,以后就不会再来了。产品做好前不要轻易拉用户来用你的产品。
5.人是不爱学习的
博客的衰落,微博的兴起。
马桶阅读理论:给用户的内容在马桶上的时间看不完就是太多了。
6.群体是“乌合之众”
群体智商必然不如个体智商,因为大家喜欢驱动,向别人看齐。
互联网产品,用户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不能用对待个体的方式来对待群体。
7.重视“屌丝”用户群
既有生存感的压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应从了解这类群体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入手。
8.从日常中发现本质
伟大的产品应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案例:三星Galaxy note方便长指甲打字。
9.让不上微博的用户来用你的产品
懒到连微博都不上的,才是主题用户群。更没有好奇心尝试新鲜事物。
不上微博的朋友开始发图了,那就不用担心产品没人会用。
10.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
11.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二、需求篇

1.对于新点子,99%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
不要随意臆想需求,臆想需求会引发风险。
2.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
不直接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的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他们的想法,用户需求零散,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
3.大部分新功能是可以砍掉的
4.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
找同类产品虽然省事,但不是一个好办法。别的产品方案是经过理解和深入分析思考,直接照搬无法深刻理解需求。
案例:
涂鸦功能,微信坚持不做。
5.不要听从产品经理个人的需求
产品经理往往不能代表用户,
产品经过训练变得更加理性,这种理性让他用另一种维度的思考方式思考,但不能代表用户自发的想法。
6.需求来自你对用户的了解
需求不来自调研(调研仅对功能改进有价值,不能决定新功能的开发);需求不来自分析;不求不来自讨论;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
7.从微博上感受用户潮流
每天花一小时看普通用户在微博上讨论他们是如何用你的产品的,他们的使用场景和感受如何。忽略评论家的意见。从用户讨论中发现灵感。
8.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品
案例:从qq到微信
QQ是10多年前PC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看到好友在线会非常开心;微信是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产品。
9.满足自己需求优于满足用户需求
你无法真正理解他人,无法满足海量的个体的个性需求。可以从自身去捕获大众需求。
案例:用户提议做微信已阅读。
产品方案:不做。因为自己不喜欢,很懒不喜欢立刻回复。想要隐私被保护的感觉。既然我这么想,别人也应该是这么想的。
案例:语音写提醒、语音找人。
10.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
微信最基本的产品思路: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功能,而是挖掘用户背后的心理诉求。
案例:漂流瓶
漂流瓶的目的是想帮助人解决倾诉和好奇的欲望,其次才是交友的欲望。如果为交友做漂流瓶,会把握不到本质。
11.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省钱
如果微信的卖点是比短信省钱,那可能就会失败。推荐别人安装,别人不感兴趣。因为不是真正的心理驱动力;如果推广点是可以看到附近的帅哥美女,用户会眼睛放光,立刻装上。
某版本的启动页说 “微信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是一个生活方式” ,如果没有进入生活方式,就会落伍,令人感到恐惧。利用这个心理让用户用你的产品。
12. “爽” 胜过内容
营销的目的是让用户觉得“爽”,两个字总结就是“好玩”。
产品要让用户形成口碑,成功,一定要用户说“爽” 、“好玩”,才会帮你去传播。体验比功能更易传播。
13.为想法而做:朋友圈
每个人需要获得存在感 / 自我价值认同感。人们需要在朋友的关注里存在。
朋友圈是比facebook,path更私密的社区。
14.只抓主场景,不做全功能
案例:朋友圈默认发图片/视频,文字的入口做的非常隐蔽。发140字的文字需要深思熟虑,而人是非常懒惰的,不爱学习和思考;发图片/视频就容易很多很有成就感。
15.不要从战略分析角度逆推需求
诺基亚擅长战略分析和研究,花费大量时间做分析,最后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16.不要从调研用户获得需求
17.需求来源与对群体效应的好奇
做事前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做之后会带来很多惊喜。比如 漂流瓶 / 附近的人 / 摇一摇。
18.需求来源于自身的需要 &和周边朋友的反馈。
19.需求来源于对当下生活潮流的理解。
案例:朋友圈
20.需求来源于对平台的理解
21.需求来自对信息流的理解
信息的流动:所有的信息可以推push, 微信会是一个大的Push中心,连接用户和所有产生信息的第三方。【满足懒人需求】
22.最后一刻才决定新版本特性
不预先规划版本功能。长期在脑袋中酝酿各种可能的特性。重要的需求会在合适的时间自己浮现。

三、设计篇

1.产品是进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
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
2.把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好的产品应该是所有人都喜欢用的。
通用产品做得低龄化是不专业的体现。
3.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产品结构是骨骼,不可多变和复杂。
创作从骨骼开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4.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关系
用户照片显示在名片、个人相册、朋友圈里,联系巧妙。
5.设计就是分类
分类是化繁为简的方式之一。分类分得好,用户才显得亲切移动,对产品显得结构清晰。PM每天都应该思考如何让事情更有条理。
6.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质需求
案例:朋友圈应该在通讯录里做分组吗?
用户说要分组,但屏蔽几个人才是需求。
7.面向场景,才能取舍
案例:手机永远是在线的。所以微信不需要显示在线状态。
8.让功能存在于无形之中
让新版本看不出有变化。只有新手才将所有新功能罗列在显眼的地方。
案例:餐饮商家的插件不可见,扫码后才有。
9.不过度设计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对主干精雕细琢,对枝叶不做深深。
案例:附近的人。
10.宁愿损失功能也不损失体验
案例:不为了流量而到处加入口。
11.极简方能不被超越。
12.面向两年后的场景来设计。
案例:不做已送达功能。因为2年以后网络状况已经足够好。
13.如果一个特性不能让人兴奋,不如不做。
14.保留变化
不在1.0做2.0该做的。对不确定的功能,先不做。
上线是为了验证想法,是改进的开始。
15.如果没有自然增长,就不必推广
硬导入用户,只会给用户留下坏印象,以后再也不来了。
KPI是好产品的副产品,不要为KPI而改变产品。
16.尊重用户
保护用户隐私(通讯录上传要经过同意,lbs暴露位置要告知),不诱导用户。
17.极致的用户体验
用手遮挡手机屏幕不会切换到听筒模式。用耳朵就可以。
18.你的态度决定产品特性
如何决定是否做滤镜?理性的分析是功利而不完美的。
取决于你对照片的态度,生活招牌是有滤镜更美还是没有更美?
19.改变用户习惯
20.避免战略行为替代真实需求
避免打通。需要打通说明不是需求。
避免整合。需要整合说明都不行了。
避免拉动。需要拉动说明是kpi了。
避免导入。需要导入,说明没有生命力。
避免多平台。不为平台而平台。
避免全面。全面的东西是平庸的。
21.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不以设计为导向,以用户为导向。

四、气质篇

1.改变旧世界的意愿
2.有自己的理念和愿景
3.传达人文意识
4.做人性化的广告
5.找最牛的合作方
6.文字反应气质
不抬高自己。把用户当朋友。
7.一些避免使用的词语
不用“吧”;不用“哦”
勉强用户的句式:”还不邀请朋友“
不用“您”,用“你”
8.你没有竞争对手

五、UI篇

1.禁止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
ui设计师禁止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避免被误导。产品经理可以体验,但不应多用直接竞争对手的产品。
2.ui围绕特性,而非反之
不因为一个好的ui创意而改变场景和特性。
3.条理清晰胜过视觉表现
分类。
4.只有一种式样
尽可能只有一种字体,一类控件,一种式样,一种背景......
5.每个界面只有一个主题
6.对最常用操作精益求精
案例:滚动到最上面的自动拉取的平滑性。
7.需要文字解释的功能不是好的体验
不要假定用户会看文字解释。不要假定用户了解背景知识。做到不用解释用户就会用。
8.隐藏数字
如N个照片;N个联系人;78.56%下载中等。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0
0
硬核刘大
聊聊大家都喜欢的事
内容 957
粉丝 4
咨询
关注
硬核刘大 聊聊大家都喜欢的事
总阅读822.2k
粉丝4
内容957
咨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