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中介假冒平台,翻译薪酬不如卖废品......海外短剧有多少“黑箱”?

短剧自习室
2024-07-23
331
shoptop 【建站扶持计划】

免费7天,首月1元! 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大数跨境 导读:短剧出海的‘黑箱’ 存在于行业的方方面面 编剧、翻译、承制、平台  都是谁在吃‘哑巴亏’? 一起看真正的海外短剧

“出海热”或许是人们对短剧出海最直观也最粗浅的认知。

这股热潮是外界目之所及的冰山一角,而海平面以下的“行业黑箱”一直在暗暗涌动着——

承制方辛辛苦苦几个月,作品压根没上线;

平台方想在海外大展拳脚,首个项目就遇上“李鬼”团队;

具体岗位如编剧被骗稿,翻译的薪酬低得不如“卖废品”......

(截图自小红书评论区)

当出海成为短剧行业更具象的淘金梦时,业内从业者的窘境同样值得被注意,因为这是新入局者将会触及的行业B面。

01、编剧、翻译:处于市场议价弱势方  

在国内做短剧,编剧被骗稿的情况屡见报端。这放在海外短剧市场,也同样常见。

随着短剧“出海热”出现,越来越多人认知到这片亟待开荒的沃土。借着这股子出圈的东风,很多社交媒体上出现了“收海外剧本”的吆喝,大多要求提交【大纲+人物小传+前5-10集剧本】,并强调需要“好莱坞格式”。

(截图自小红书)

为了收到剧本,这些帖子都会把剧本的正收益尽可能放大,中文剧本保底1.5万、英文剧本保底2万的价格已属保守,宣传单本超3万的价格相当常见,6万、10万的开价也能轻松找到。

(截图自小红书)

乍一眼看去,形势一片大好,但海外短剧的钱真有那么好赚吗?

如果仔细甄别,可以发现真正是平台出来收剧本的并没有这么多,大部分还是中介,想赚差价的中间商无可厚非,但就怕不靠谱中介空手套白狼。

目前,很多接项目的编剧仍然base国内,对海外短剧行业并不完全了解,再加上平台操作不透明,中介假冒伪劣,便会很容易出现“骗稿”案例。

打开小红书,仿佛捅了“骗稿”窝,编剧花式被骗,避雷笔记多不胜数,让人不禁扪心发问:“现在的短剧编辑真的收稿吗?”

(截图自小红书)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不排除是有人扯着平台大旗去骗稿,但现实展现出来是即便知名度很高的大平台也可能会出现各种疑似骗稿的情况。

有编剧分享了自己今年向某头部海外短剧平台投稿剧本的经历:

4月2日投稿;5月9日得到回复称通过初筛,要求补充6-10集的剧本、人物简介及整本60集的集纲以推进签约流程;5月22日整理好资料并发给编辑后被告知该题材已饱和,建议试投其他题材。

“如果该题材饱和,那你应该提前跟我讲,而不是在我把剧情简介,完本大纲全部提交以后再说!”编剧对这样的理由很难接受,并质疑“平台只是借着收剧本的名义白嫖别人的劳动成果”。

(截图自小红书)

而这位编剧的经历并非个例。在这篇笔记的评论区,我们看到更多编剧对业内某些混乱的吐槽:

一天前通过近万字集纲,一天后被毙稿;

一个责编披上多个马甲,对稿件问题推卸责任;

一个剧本经历多次修改之后,却难以落地......

(截图自小红书)

同样在评论区,我们还看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为坐班编辑常常被指责洗稿叫屈的,有平台编辑现身解释称短剧行业变化太快的,也有热心群众提避雷建议的,“需要整本集纲才签合同的千万别给!最多就是一卡+大纲和人设,多余的都不给!”

(截图自小红书)

由于“骗稿”是一件很难证明的事情,所以编剧对此也很难采取非常有效的措施。而平台方也很难自证没有骗稿,往往事件最终就会变成不了了之的罗生门。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稍稍打破对海外短剧市场的滤镜,海外短剧编剧依然处于市场弱势方。(短剧自习室不定期更新短剧出海生态版图,方便大家对接。欢迎各位内容创作者参与,点击文末访问原文即可提交资料。)

而有类似困境的还有短剧出海必不可少的翻译工作者,他们面对的则是更加现实的窘境——工作难度不小,薪酬却被压榨得相当低廉。

出海的短剧平台上存在着很多的译制剧,即把国内的短剧直接翻译成海外的当地语言,这是最节约成本的出海方式。有不少公司的翻译靠机翻或者AI生成,也有部分公司会找留学生或者兼职的翻译人员进行修改、校对。

据悉,目前译制剧的人工翻译一般是外包,翻译公司的接单价在每分钟20-35元,但到了真正兼职接项目的翻译手上,市场价却大约在每分钟6-8元,存在两三倍的差价。

尽管如此,这也不是翻译们遇到的最离谱开价。

有翻译工作者接到的短剧翻译项目,工作内容包含了消除字幕、导出字幕、翻译、校对等,甲方开价一元一集,把网友们都气笑了,甚至忍不住辣评:

我在小区捡两小时纸壳子也不止这点吧......

这个价格像是转包了十手

这够电费吗?

而在笔记的评论区,还有翻译工作者表示自己遇到过“三种语言70集15元”的项目价格,薪酬之低廉令人咋舌。

(截图自小红书)

跟价格越压越低不成正比的是翻译难度——不少翻译工作者表示,AI在翻译字幕方面作用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大。

(截图自小红书)

有翻译工作者接到的海外短剧翻译项目,说好的工作内容是译后编修(在机器翻译基础上修改),虽然内容简单,但是实操起来文档处理程序复杂,甲方提供的机翻内容“60%是完全不能用,20%需要大改,只要台词跨度超过两行,就需要全部删掉重新翻译”。

而匹配这样难度的薪酬价格不仅低,还规定了三个月的支付周期,走云支付平台+扣除3%费用。

(截图自小红书)

很显然,短剧出海热归热,行业基层的工作者其实依然处于市场议价的弱势方。(短剧自习室不定期更新短剧出海生态版图,方便大家对接。欢迎各位内容创作者参与,点击文末访问原文即可提交资料。)

02、承制方:成本上涨,平台“黑箱”  

在短剧出海这件事情上,承制方担任了很重要的内容生产者角色,但并不代表他们就能够躺着赚钱。甚至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处于行业一线的他们更加直接地面对了热钱的B面。

 • 平台方利用合同漏洞拖欠尾款 

根据此前“视智未来”对部分海外短剧制作人的采访:

海外的制片人打款多是3-3-4模式,即“先付给制作方30%,再付30%,给完成片再付40%。”这也要求承制团队要保障成品的质量,才能拿到尾款。

这种分阶段打款的方式会给制作方带来尾款被拖欠的风险。
有海外承制团队向短剧自习室透露,随着制作成本不断上涨,部分平台方可能一开始就没有那么高的拍剧预算,或者是难以支撑高额成本,所以在拍摄开始之后就会利用合同漏洞来拖欠尾款,强压价格。
为此,海外承制团队在签合同的时候需要对分阶段付款的条款万分注意,“按照时间节点来支付,如果上一个节点的款项没有收到,我们是不会推进下一步的。”(短剧自习室不定期更新短剧出海生态版图,方便大家对接。欢迎各位内容创作者参与,点击文末访问原文即可提交资料。)

 • 难以全面掌握短剧的数据和收益 

根据短剧自习室的了解,有多位海外短剧制作人表示并不清楚平台方的操作。

追根究底,这其实是因为海外短剧的成本更高、风险更大,大部分承制方在行业发展初期并不参与风险共担的对投,也少有直接参与投流的,数据完全依赖平台方的反馈。

而海外短剧的充值数据一般不对外公开,即便是《The Double Life of My Billionaire Husband》这样的爆剧,只能说众所周知的爆了,但具体爆得怎样,外界难有量化。

这种不透明在降低风险的同时,也让承制方难以完全确定短剧的收益,只能指望平台方的“良心”。

比如在韩国电商平台Alwayz上发行的《这个婚姻,我拒绝》,平台将按季度反馈短剧相关数据,即便是负责项目制作的「MZFAMILY」,其创始人兼CEO Terry也只能向短剧自习室模糊表示,分成预计超过保底金额。

(Alwayz界面截图)

 • 遭遇来自平台和承制同行的价格战 

短剧出海热并不是一个小范围认知,而是业内共识,所以有无数平台、团队闻讯而来,为了追逐热钱而涌入市场。

但除了头部的平台方和承制方,还有很多资金和实力都不够雄厚的入局者。这部分平台方会开出极低的制作价格,部分承制方也愿意抱着“蚊子腿再小也是肉”的心态承接下来。

比如当制作的市场价格超过20万美元时,仍然有平台方和承制方达成十几万甚至几万美元的项目合作。“他们靠快速出量、投流去博爆款概率,但这样的商业模式并不能带来长久收益。”有海外制作人如此表示。

但在短时间内,这样的价格战确实会给市场内的承制方带来一定压力,甚至有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 需要适应更高的制作成本、更快的短剧制作节奏和当地的政策文化 

美国制作方旅程娱乐(纽约)创始人兼CEO高峰在2024第二届短剧生态大会上的公开演讲中提到,从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的7个月时间,在美国制作一部短剧的市场价从6万涨到了现在的18-25万。

在海外短剧制作成本构成中,人员工资和场地价格经常占大头。

就拿人员工资来说,在需要抢时间的国内短剧剧组中,为了追赶进程、节约成本,一天拍20个小时并不是什么稀奇事,大家甚至早就习以为常。但在美国,这样的操作反而可能会导致成本增加,因为工作人员的薪酬计算会细致到分钟。

举个例子,片场的场务日薪300块钱,这是工作10小时的价格,但是如果当天拍摄了14小时,则需要支付场务600块钱,这就意味着超时一次甚至不如选择多拍一天,否则成本完全划不来。

在短剧自习室采访过的海外短剧承制方中,大多都会提到类似的成本项:

旅程娱乐(纽约)创始人兼CEO高峰提到,制片工作要卡到以分钟为单位,“后来干脆买两辆房车,所有人上厕所转身就可以,演员不用一去一回地上10分钟厕所。”

其他海外制作方也提到,在美国当地拍摄的一系列成本都很高,“有办法解决吗?有办法,但是不多,反正在美国国内很难解决。”

和之桃影业创始人黄铭宵表示,为了平衡成本与质量,选择在位于东欧的罗马尼亚拍摄,那里有欧美演员,比起美国有更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场地成本。

「MZFAMILY」创始人兼CEO Terry表示,韩国首尔及其附近缺少像横店那样的影视基地,演员们很难共同时间去其他地区的影视基地集中拍摄,昂贵的场地费和延长的拍摄周期会让制作成本上涨。

TopShort创始人(兼嘉书科技创始人)王小书提到,在日本影视行业的人工成本、房价、生活成本都要比国内高,整体成本也比国内高不少,“我们团队内部曾经计算过,拍一部剧大约在80万元人民币左右。”

(TopShort拍摄现场照片)

在高昂的成本背后,是海外短剧同样需要的快节奏制作。这对于国内短剧团队出海来说问题不大,更多是对原本就在海外的影视专业留学生、长剧制作团队等造成影响。

从此前短剧自习室对话过的制作方24K Onions的经历来看,短剧制作的快节奏需要适应,这种“适应”的关键是转变传统影视制作的思维。Edward表示,拍电影要讲究布光,一个镜头可能要花上一两个小时,“但短剧是完全没有这个时间去给你消耗的,在短剧的速度和风格下也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所以我们减少了一些布光、布景的时间,化繁为简。”

此外,还有从横屏拍摄思维到竖屏拍摄思维、创作思维到商业化思维等方方面面的转变也需要适应。

(24K Onions拍摄现场照片)

在拍摄细节中,还需要注意当地的政策文化,这几乎决定短剧是否能够顺利上线、能否让本土观众产生代入感的重要因素。

高峰曾提到,海外影视剧几乎标配的持枪戏和亲密戏,也并不如想象的那般简单,相反,管理规定非常严格,比如高于接吻的限制级拍摄都需要亲密指导在场,任何肢体触碰都需要提前和演员沟通,而亲密指导在美国的日薪在300-500不等,如果无法一天把亲密戏拍完即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已经操刀若干部海外短剧的黄铭宵在去年12月接受短剧自习室采访时曾说过,海外拍摄一定要注意落地完成度,“我有个朋友11月17号开机,现在还在拍,项目完全失控了。海外拍摄你毕竟在别人家里,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自己说了算的,包括法律、当地的文件以及税费这些一定要提前搞清楚。”

如果说制作成本尚在可控范围内,分发环节的不确定性更多。从承制方看来,其中一个风险是制作完成后,作品却迟迟无法上线,比如动雅文化最早制作完成的出海短剧曾因为平台APP无法上线而持续拖延。(短剧自习室不定期更新短剧出海生态版图,方便大家对接。欢迎各位内容创作者参与,点击文末访问原文即可提交资料。)

03、平台方:竞争趋向高压,承制选择可能踩坑  

在短剧行业中,虽然平台方相对处于强势地位,但可能踩的坑实际上也并不少。

受骗于承制 “李鬼”  

在短剧自习室对24K Onions的采访中,其创始人之一Crystal曾表示,海外短剧市场的内卷程度加剧是能够被感知的,随着越来越多平台方、承制方下场,他们从今年开始遇到了比以往更多的“李鬼”——本身没有那么多作品或能力但想分一杯羹的假冒伪劣承制方,拿着24K Onions拍的剧去忽悠平台方。

对于平台方来说,如果是合作过的制作方,还是可以通过经验和问询来识破这样的假承制,但如果是没有接触过作品承制方、甚至是刚开始做短剧的情况下,就会有很高的几率上当受骗。

而这样的骗局几乎是零成本的,很难从版权层面去追责,平台方只能吃下花了钱却看不见高质量水花的暗亏。

投流起量慢、路径长、成本高、回收周期长 

不同于国内成熟的小程序生态,海外短剧基本是以APP为载体,这就拉长了流量转化路径。

类比抖音快手,Instagram、Facebook、YouTube、TikTok等是主要的海外流量方,平台方在上面投放短剧素材,引导用户下载短剧APP进行观看。王小书曾公开表示,不像国内投流比较简单,一部剧在海外通过Google和Facebook投放,周期较长,起量慢。

如果按照CPI(按安装收费)计算,独立App无法直接在当天看到投流带来的收入反馈,要经过一周、两周、甚至一个月以上的推广,从ROI(投资回报率)角度考虑,出海短剧的资金回流相对缓慢。

以日本市场为例,除了投流因素,王小书还告诉过短剧自习室,用户订阅会员、续费都需要时间,导致项目资金回收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而不是像国内那样能及时回收。

海外短剧在计算推广成本时,也不能简单借用国内的计算逻辑。因为海外短剧的推广成本结构与国内短剧完全不同,除了要算上30%的平台税、广告费,还要考虑潜在用户的培养成本,以及怎么做用户的新增和留存。
这意味着一部短剧要盈利,从制作到分销对用户持续付费能力有更高要求。

根据此前“刺猬公社”对海外短剧投资人木星的采访,“目前转化率比较好的海外短剧ROI能实现1.3,但大部分海外短剧的ROI仍在1.1左右。”

Huntmobi 短剧负责人徐奕斌在2024第二届短剧生态大会上曾经给了一个数据参考:如果你做的是原创剧,在首日ROI是0.8的情况下你做到3万的消耗,你才有可能开始赚钱。如果你做的是翻译剧,那它的门槛就是5000美金。

 承制团队不足影响新剧供应 

截止今年4月份,美国东岸+西岸的短剧制作团队最多40个,根本无法供应平台方的需求。

深耕美国市场的高峰曾指出:“美国市场现在的情况是,制作团队越来越不够。原因是制作团队成长的速度是以年为单位的,可是短剧平台一个月会出来五六个新的。这就导致无论平台有多大宏伟的计划,比如说你想一个月更新10部片子,都变得非常难以实现,核心是因为你的制作能力供不上去。”

这在追求速度、争抢时间的短剧行业,无疑是致命的,也是平台方难以继续快速地开疆拓土的重要原因。用户下载APP,订阅会员,却很快刷完了平台上的剧集库存,还如何去谈后续的留存和运营?(短剧自习室不定期更新短剧出海生态版图,方便大家对接。欢迎各位内容创作者参与,点击文末访问原文即可提交资料。)

海外本土平台的竞争 

6月30日,Spoon Radio旗下的短剧平台VIGLOO上线,这个韩国本土短剧平台一口气上线了50部韩国原创短剧,每集时长1-2分钟。

根据点点数据的统计,自上线以来,截止7月6日,VIGLOO的总收入为223美元,折合约一周收入1621.21元人民币。尽管就总金额来说不算特别亮眼,但日均收入正在持续上涨。

(截图自点点数据的全球收入量统计)

这并非韩国市场的个例,反而应该视作海外本土平台加入掘金竞争的表现。

可以预见,如果未来Netflix等海外大厂开始关注短剧,国内短剧平台出海的优势可能会进一步变得薄弱。所以,欢瑞世纪短剧负责人Walter在2024第二届短剧生态大会上表示,现在当务之急是迅速扩展产能,“我们只有真正占据一定的用户,有高的留存,最终护城河才真正挖深,不是单纯靠制作能够形成护城河,先行者获得的经验、资源、渠道力量都需要快速放大。”

海外本土观众对于短剧的认知不足 

以韩国市场为例,短视频时代开始较慢,加上2017年到2018年间中剧败退的历史让新兴的短剧产品也陷入无人问津的窘境,“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没人做短剧,自然也就连听都没听说过短剧,需求方是完全没法接触到短剧这么个产品的。”Tery如此表示。

因此,韩国本土观众对短剧的认知并不深刻,也就是说,目前韩国的需求方仍处于被动状态,需要供给方带领。

这也是出海的短剧平台方应当有的市场意识,如何从根源上扩大海外本土观众的认知,进一步培养追剧习惯,都需要平台方思考并付诸实践。

综上所述,海外短剧并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理想国,而是存在着很多的灰色地带和需要各方各自去克服的困难。正如短剧自习室创始人梁丽丽曾希望大家别太急:“最重要的是你要有相关的资源和能力,如果什么都没有的话,不管入局早晚,都很难说是好时机。”

短剧出海,内容先行。短剧自习室不定期更新短剧出海生态版图,方便大家对接。欢迎各位内容创作者参与,点击文末访问原文即可提交资料。

【版权声明】秉承互联网开放、包容的精神,大数跨境欢迎各方(自)媒体、机构转载、引用我们原创内容,但要严格注明来源大数跨境;同时,我们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将版权疑问、授权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 contact@10100.com,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处理。
短剧自习室
短剧行业前沿交流平台
内容 14
粉丝 1
关注
短剧自习室 广州舜丽科技有限公司 短剧行业前沿交流平台
总阅读13.2k
粉丝1
内容14
主页
关注
大数跨境
跨境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平台
www.10100.com

公众号

公众号

大数活动

小程序
旗下产品 M123.com
M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