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从业20年,从最早的单机系统到局域网CS结构,再到三层BS结构,经历了企业的信息化之旅。在过去的20年里,有两个大的分水岭时代,一个是ERP时代,一个是电商时代。从2006年做能源行业到2011年,都是在做与ERP相关的事情。从2012年起,企业都开始建设自己的电商系统。
最近两年中台之风涌起,其中数据中台尤为突出。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企业经营提供支撑和指导,都是为了帮助企业进行转型,那么ERP之后是什么呢?
要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回顾软件在企业转型中的历程。经过研究分析,综合行业的一些观点,加上自己的理解,我将企业转型分为三个阶段: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
信息化(IT)
信息化(IT)的起源
哈佛商业评论》在1958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这个术语,你没看错就是在60年以前,IT这个词就出现了。
在这篇文章提到,有一项新技术已经在美国出现了十年了,虽然无法评估它的影响,但是它已经被不少企业所应用,并且将迅速进入企业管理领域,对企业的管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篇文章站在1958年的视角预测未来20年后这个新技术给企业管理带来的影响。
文章把这种新技术命名为“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也就是我能找到的最早的IT的起源。
信息化的价值定位
在这篇研究报告中,对信息化的价值定位为以下两点:
-
信息技术更多的服务于中层以上的管理者 -
信息技术能够更快的采集和处理信息
借助信息技术的数据采集、自动化计算能力,能够将原来传统企业中非常多的中间管理层进行精简,一部分提升为更加专注决策和创新,一部分下沉为具体的执行和流水线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和管理能力,同时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并降低成本。
总的来讲,信息化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带着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使命。
信息化的代表性系统
企业信息化系统以办公自动化(OA),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为代表,属于双模IT中的稳态的部分,因为经过多年的沉淀已经形成相对标准的流程系统,基本上都已经有了商业套装软件。
信息化系统的最显著的特点
流程化是此类系统的最显著的特点,流程意味着就有表单(信息),节点(角色),流转规则(权限),流程就意味着是多个部门分工协作完成的,所以此类系统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关联非常紧密。
信息化系统的核心方法是业务流程梳理
实施ERP系统,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业务流程重组(BPR),做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核心也是梳理办公和审批流程。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核心方法是业务流程梳理。
信息化的关键词是“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当年各个ERP项目的核心关键词。的确,就像盖房子一样,信息化做的是企业数字化中最基础的工作,比如行政体系的构建,生产体系的构建,供应链体系的构建。
信息化是让企业的基础生产相关的工作能够运转起来。
数字化(DT)
数字化(DT)的起源
数字化这个词,我没有找到一个有明确出处的起源,在维基百科也没有找到一个词条叫Digital Technology,只有ICT,信息和通信技术。
信息化是从技术维度起的名字,信息技术,是相对明确,可以归类并且有确切技术体系的名词。
数字化,是从效果上起的名字,也就是利用ICT这样的技术,让物理世界的业务数字化,从线下变成线上。
数字化的价值定位
在信息化基础上,企业已经能够在现代企业架构下正常运营,生产加工产品,这个时候后,外部大环境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具备了让企业直接连接客户和消费者的能力。
在这个时期,数字化的价值核心是连接企业内部和外部,加快企业获取客户信息,产品反馈,营销渠道的能力。
数字化的代表性系统
这个时期的代表系统是电商系统,Social CRM系统,多渠道营销平台,电子采购系统也在这个时候承担着加速企业和后端供应链的职责。
数字化系统的核心方法是用户旅程
电商系统,营销系统等,所有跟用户消费者相关的系统的核心方法是用户旅程,围绕用户旅程来分析设计系统的功能和架构。
数字化的关键词是"连接"
信息化建设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基础,而数字化就是将企业更快的连接到更多的客户,触达更多的消费者,对接更多的供应商,从一个企业,变成一个平台乃至一个生态。
数字化是让企业能够连接更多的客户和供应商,从而能够更大规模的生产。
智能化(IE)
智能化(IE-Intelligent Empowerment)的起源
ThoughtWorks在2018年3月份提出智慧赋能的概念,《What is Intelligent Empowerment》,认为机器学习能够赋能所有的行业。而现在数据中台的火爆,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企业希望从数据中心实时获得更加智能的洞见,更加精准的决策的指引,用数据去驱动业务。
智能化的价值定位
智能化的价值是让业务系统更加的智慧。
比如,原来的零售门店的补货,是店长根据自己的经验,辅助以数据仓库系统的报表,来制定一个补货策略,然后给系统下指令,完成补货,这是典型的人驱动业务的场景。
智能化的补货过程,完全没有店长的参与,系统直接根据本店历史销量,全局的单品销量,市场的宏观情况,在考虑产品推广策略,结合财务情况,自动就会给后端实时提出补货需求,在这个时候,店长这个角色已经被取代了,只需要有人把货品根据陈列设计摆到对应的货架即可。
所以,智能化是信息化和数字化积累下的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走向智能业务的基础。
智能化的代表性系统
智能化最典型的代表系统是工业4.0,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的核心就是,从原来的人指挥设备工作,变成设备自建自连接,自通信,自组织工作。举个例子,根据各个门店的销量情况,制定出补货策略,自动调整生产计划,然后通过工业互联网下发到生产系统,自动生产。整个过程,没有人的参与。
而如何做到智能制造,如何能够让企业做到智能化生产,从市场直接驱动研发,设计生产,这一切都依赖于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现在这么火的数据中台就承载着这样的愿景。
智能化系统的核心工作方法是机器学习
信息化和数字化的的工作方法是设计流程,调研用户旅程,然后BA(业务分析师)根据这些流程,拆解用户故事,最终开发成系统应用。
而智能化系统的核心工作方法不是这样,智能化系统产出的是模型,是利用机器学习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从数据中获取洞见,然后驱动应用软件执行相应的行为。
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区别
用一个表总结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区别
信息化(IT) |
数字化(DT) |
智能化(IE) |
|
价值定位 |
提升管理效能,节约成本 |
快速创新,增加业务价值 |
智慧赋能,业务更智能 |
与业务的关系 |
是业务的支撑系统 |
是业务在线上的存在形式 |
生产和驱动业务 |
工作方法 |
流程梳理 |
用户旅程 |
机器学习 |
关注点 |
关注企业内部 |
关注客户和市场 |
全局优化 |
思维方式 |
管理思维 |
用户思维 |
数据思维 |
本质 |
流程自动化 |
建立连接 |
打造智能企业 |
组织形式 |
中心化 |
去中心化 |
智能中心化 |
服务对象 |
服务于管理层 |
服务于客户 |
服务于企业价值 |
建设方法 |
规划式 |
响应式 |
演进式 |
打破边界,全局优化是智能化的终极结果
从信息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我们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和趋势,那就是,“打破边界,全局优化”。
信息化的边界很明显,大边界是企业外部和内部,营销和运营管理,比如电信领域的划分,BSS(业务支撑系统)/OSS(运营支撑系统)/MSS(管理支撑系统)。
数字化希望把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连接起来,把企业的业务和管理,技术和业务连接起来,所以首席数字化是技术和业务的融合,但是数字化依然解决不了全局优化的问题,是因为企业内部还是有组织结构的划分,各个业务部门有自己的定位和不同的绩效指标,这是无法避免的问题。
而只要业务有不同的指标,那么就无法做到全局优化,这也就是我在行业里一致在讲,“业务流程是有屁股的”,而如何打破这个边界,做到全局优化呢?
“数据是没有屁股的”,数据的关联性决定了不融合就没有价值,数据的关联性决定了你无法将数据割裂。
智能化,要消灭的就是组织结构,消灭的就是部门墙,让业务决策站在全局优化的角度,数据驱动,而不是业务人员驱动。
计算存储网络的基础设施全局优化的方式。
共享服务中心,是企业的运营服务全局优化的方式。
数据中台,是将企业的数据进行统一的规划治理,加工利用的全局优化的方式。
ERP之后的趋势:中台+自研
ERP系统的时代,有一句话,“ERP代表着先进管理经验的”。
套装软件,商业化软件代表的都是市场上比较成熟的,可以模式化,标准化,70%照搬的流程和经验。实施ERP的过程,其实是将先进的管理经验落地到企业的过程。
而到了今天,业务越来越复杂,特别是中国的企业的高速发展,场景极其丰富,很多领域已经没有能够直接照搬的流程和经验了,这种情况下,套装商业软件已经不足以支撑解决这类问题。
借鉴Cynefin的框架:
ERP,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问题域,有参考的最佳实践(best practice)和好实践(good practice)来解决,比如实施一个套装软件系统。
数字化营销,就是一个复合域和混乱的问题,同样的营销办法,别的企业可能适用,但是换一个企业,换一个时间点就不行,这是需要具体拆解和分析的。
企业外部的环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宽广,边界越来越模糊,领域越来越融合,所以,所有跟用户,消费者相关的业务,都不是简单问题,所以试图用一个套装软件来解决这类问题,是不现实的。
但是,以前的经验是不是都无效,都要全盘推到重来呢?
肯定不是这样的,所以中台在这个时候就应运而生,中台就是将历史的可以复用的能力,经验,数据沉淀下来,变成混乱和复合问题拆解后的一部分可以用最佳实践解决的能力,从而加速企业的转型。
中台+自研(定制化),将成为ERP之后的企业智能化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