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扶持计划】 免订阅费,免费SEO与代建站,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可是,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张小龙(微信之父)
最近看完了《微信背后的产品观》这本书,本书汇集了张小龙对于做产品、做微信的诸多思考。
全书分为“用户篇”、“需求篇”、“设计篇”、“气质篇”、“ui篇”。
如今去看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观念,有的已经成为常识。有的则并不适用于如今的互联网。而有的思考放到现在也仍不落伍。
毕竟我们不能靠着成功的产品去做产品,因为每个产品所经历的情况不一样。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也许是一窥微信的设计历程,去了解和思考某些功能到底为什么这么设计,微信团队都做了哪些考量。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产品经理跟产品一样要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张小龙在本书末尾所阐述的:“我所说的都是错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解决办法,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
一、用户篇
产品营造一个环境,由环境决定用户来做什么样的反应。用户会被你营造的“环境”牵引。环境是决定用户应该做什么的重要因素。
用手机写微博:受到现实刺激,想法活跃,更多的去写微博。
走路,双手不方便的时候给人发微信:语音查找联系人。
做互联网产品不能太“工具化”,工具化看起来很实在,但不能引起用户的连锁反应。而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连锁反应场所。
时尚是强驱动力,用户花钱买的很多东西其实没有实用价值。
用户没有耐心看说明书。我们不要尝试去引导、教育用户,没有人愿意接受引导和教育。
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就爱上你的产品,以后就不会再来了。产品做好前不要轻易拉用户来用你的产品。
马桶阅读理论:给用户的内容在马桶上的时间看不完就是太多了。
群体智商必然不如个体智商,因为大家喜欢驱动,向别人看齐。
互联网产品,用户是群体而不是个体。不能用对待个体的方式来对待群体。
既有生存感的压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应从了解这类群体的生存和心理状态入手。
懒到连微博都不上的,才是主题用户群。更没有好奇心尝试新鲜事物。
不上微博的朋友开始发图了,那就不用担心产品没人会用。
二、需求篇
不直接满足用户需求。用户的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他们的想法,用户需求零散,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
找同类产品虽然省事,但不是一个好办法。别的产品方案是经过理解和深入分析思考,直接照搬无法深刻理解需求。
案例:
产品经过训练变得更加理性,这种理性让他用另一种维度的思考方式思考,但不能代表用户自发的想法。
需求不来自调研(调研仅对功能改进有价值,不能决定新功能的开发);需求不来自分析;不求不来自讨论;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
每天花一小时看普通用户在微博上讨论他们是如何用你的产品的,他们的使用场景和感受如何。忽略评论家的意见。从用户讨论中发现灵感。
QQ是10多年前PC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看到好友在线会非常开心;微信是移动互联网场景下的产品。
你无法真正理解他人,无法满足海量的个体的个性需求。可以从自身去捕获大众需求。
产品方案:不做。因为自己不喜欢,很懒不喜欢立刻回复。想要隐私被保护的感觉。既然我这么想,别人也应该是这么想的。
微信最基本的产品思路: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功能,而是挖掘用户背后的心理诉求。
漂流瓶的目的是想帮助人解决倾诉和好奇的欲望,其次才是交友的欲望。如果为交友做漂流瓶,会把握不到本质。
如果微信的卖点是比短信省钱,那可能就会失败。推荐别人安装,别人不感兴趣。因为不是真正的心理驱动力;如果推广点是可以看到附近的帅哥美女,用户会眼睛放光,立刻装上。
某版本的启动页说 “微信不只是一个通信工具,是一个生活方式” ,如果没有进入生活方式,就会落伍,令人感到恐惧。利用这个心理让用户用你的产品。
营销的目的是让用户觉得“爽”,两个字总结就是“好玩”。
产品要让用户形成口碑,成功,一定要用户说“爽” 、“好玩”,才会帮你去传播。体验比功能更易传播。
每个人需要获得存在感 / 自我价值认同感。人们需要在朋友的关注里存在。
朋友圈是比facebook,path更私密的社区。
案例:朋友圈默认发图片/视频,文字的入口做的非常隐蔽。发140字的文字需要深思熟虑,而人是非常懒惰的,不爱学习和思考;发图片/视频就容易很多很有成就感。
诺基亚擅长战略分析和研究,花费大量时间做分析,最后结果往往不如人意。
做事前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做之后会带来很多惊喜。比如 漂流瓶 / 附近的人 / 摇一摇。
信息的流动:所有的信息可以推push, 微信会是一个大的Push中心,连接用户和所有产生信息的第三方。【满足懒人需求】
不预先规划版本功能。长期在脑袋中酝酿各种可能的特性。重要的需求会在合适的时间自己浮现。
三、设计篇
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
用户照片显示在名片、个人相册、朋友圈里,联系巧妙。
分类是化繁为简的方式之一。分类分得好,用户才显得亲切移动,对产品显得结构清晰。PM每天都应该思考如何让事情更有条理。
案例:手机永远是在线的。所以微信不需要显示在线状态。
让新版本看不出有变化。只有新手才将所有新功能罗列在显眼的地方。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对主干精雕细琢,对枝叶不做深深。
案例:不做已送达功能。因为2年以后网络状况已经足够好。
不在1.0做2.0该做的。对不确定的功能,先不做。
硬导入用户,只会给用户留下坏印象,以后再也不来了。
保护用户隐私(通讯录上传要经过同意,lbs暴露位置要告知),不诱导用户。
用手遮挡手机屏幕不会切换到听筒模式。用耳朵就可以。
取决于你对照片的态度,生活招牌是有滤镜更美还是没有更美?
四、气质篇
五、UI篇
ui设计师禁止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避免被误导。产品经理可以体验,但不应多用直接竞争对手的产品。
尽可能只有一种字体,一类控件,一种式样,一种背景......
不要假定用户会看文字解释。不要假定用户了解背景知识。做到不用解释用户就会用。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
contact@10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