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高质量品牌闭门会实录:红利散去,什么才是健康可持续的流量成长之道?

浪潮新消费
2024-01-23
6453
shoptop 【建站扶持计划】

免订阅费,免费SEO与代建站,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大数跨境
导读:品牌适配流量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非常困难,也非常重要!

回望2023,线上流量已经内卷到极致,品牌好像很难从中挣脱出来做更自由伸展的布局,而线下渠道也在经历折扣化、连锁化的大潮,深入其中必定要以all in的姿态。

在流量上的无力感,本质上是过度的机会追随和在残酷竞争中的失序,当红利持续散去,一切底层设计问题也接连暴露出来,新品牌于这场博弈中,鲜有真正胜出和上岸者。

所以我们今天试图探索,当下有没有更健康可持续的流量成长路径,并基于此与消费者建立起可靠的关系?包括其中也有诸多要破解的点,譬如线上如何继续深挖极致效率?

内容、IP是否能对优质流量产生巨大撬动?开拓全渠道,品牌要以什么为价值准绳?面对出海应抱以何种视角和投入力度?

围绕这些关于流量的重要问题,在浪潮新消费在2023年底举办的《高质量成长品牌闭门会》上,来自食品、美妆、服饰、宠物等品类的三十余位品牌高层与投资人展开了专业探讨,不同嘉宾之间的思想、观点碰撞,激发出诸多精彩深度的思考。

有的嘉宾认为,健康的流量应该是全渠道展开,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流量的自由度是品牌健康的重要指标;

也有嘉宾强调,从找流量开始就要特别关心效率,无论是从单品还是对应渠道和主播,效率逻辑需要贯穿始终;

还有嘉宾提出品牌适配流量要知行合一,真正记住自己的出发点,不同流量其实在生意里带来的是非常差异的结果……

此外,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实践和认知输出,浪潮新消费精选了部分具备启发性的内容,与嘉宾确认和脱敏后与更多创始人分享,希望对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所助益。

品牌营销专家李倩:第三个话题我们转向流量,探讨健康可持续的流量打法。在大家看来,什么才叫做健康的流量?在健康流量的基础上如何与消费者建立关系?

芳香世家董事长穆振兴:作为一个严重依赖线下连锁和私域社群的品牌,我们基本不投流量,也很少发声,直到最近一年做了抖音才慢慢有人知道我们。

他们突然发现行业中有这样一个有几千家门店的品牌,感觉像是突然诞生的。但其实早在2022年入驻抖音前,我们就已经有两千多家线下门店了。

芳香世家完整经历了从电商、线下连锁、抖音到私域各个流量变化的阶段,可能这才是健康的。

2010-2016年,我还是一个纯粹的互联网从业者,经历了融资、崩盘、上市失败。所以我不想再受制于资本、品牌和平台,只想安安分分做个生意赚钱。

因此在成立之初我就坚持四点,线上和线下一定要打通,产品和服务一定要打通,硬件和软件一定要打通,私域和公域一定要打通。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有接近5万平的智能化工厂,从研发到生产都是自己做的。

我们还有覆盖270多个城市的连锁实体门店。

在投流很少的情况下,我们在几个平台都做到了头部。而且业务更多来源于线下门店联合体系和私域,公域流量的作用只是给线下门店导流——去年仅凭抖音这一个平台,就导流了100多万消费者。

另一方面,我们将进入门店的用户,大量积累到社群、企业微信这类私有化体系中,真正实现了留存。

正因为我们围绕着这套打法来做,所以根本不焦虑某一个平台的流量变化,也不焦虑现在是否有红利、是不是该这么做。

孙总刚才提到了护肤的山茶花油,其实这类产品我们也做了很多。

但我认为中国产品在创新上其实没那么大难度,除了对PR有意义之外,对盈利、周期都没有太大意义。

上半年在去了大概十几个国家考察后,我发现国外市场和中国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说日本,他们连直播、抖音都没有,电商也做得非常差,但线下的市场照样很好。

他们根本理解不了中国消费品为什么天天卷流量,竞争力激烈到甚至于任何一个产品创新可能第二天就不再是创新。

所以一定要把渠道的流量握在自己手里,才有可能支撑未来的产品创新。反之,在没有销量和渠道资源的情况下,任何创新都只能用来讲故事。

品牌营销专家李倩:穆总认为健康的流量应该是全渠道展开,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大家还有没有补充观点?

回味一梦CEO唐利斌:我其实不想去提流量这个词,因为流量背后反映的最终核心是我们的用户。

首先,就产品挖掘来说,大家都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极致大单品。

我们一定要思考一件事,就是获取这种可持续、高效的流量,为什么要通过一款单品?

通过一款“大单品”,能快速让用户认知到你,建立与用户之间的高效链接。

最开始做回味一梦前,我们分析了国内外很多快消公司,尤其是国际上百亿千亿美金市值的公司,比如雀巢、乐事、百事和可口可乐,去了解他们是怎么起步的。

分析下来我们发现这些公司基本是通过“大单品”起家,包括国内很多公司,比如恰恰、卫龙。

再拿我们自己举例,回味一梦采用垂直大单品策略,鸭脖的销量占整个品牌90%以上。通过鸭脖,我们做到了与用户高效率的持续链接,并让消费者通过产品了解到品牌背后的文化。

另外,刚才我们提到全渠道,这是值得线上线下都去拥抱的。

在做全渠道的同时,经营的过程中我们还有一种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就是低成本、高效率地获取精准流量和精准用户。

回味一梦最开始在线上推出时,是一个白牌子,没有品牌知名度。为了让一些主播和网红认识我们,我们找了分众传媒。针对有大主播的楼里,投了两周的广告,花了4500块钱。

很快就有主播还有负责选品招商的人来洽谈,他们认为这个品牌都投分众了,肯定有一定的影响力。整个建联过程很高效,有这样的曝光度后再去立品就很容易。

就整个企业的运营节奏来说,我们最讲究效率。从效率上来说,回味一梦推出的极致大单品洞察了用户需求,并做出了差异化的创新。

我们的鸭脖做的是整根包装,并拥有风干口感,与之前传统的卤味鸭脖有很大区别。

从渠道的趋势和变革来看,我们也讲究低成本和高效率。我是做传统电商出身,之前做过线上电商的操盘。

在2020年整个传统电商行业达到顶峰时,想切入市场一定是要找到机会,发现用户的痛点。

当时我们发现了兴趣电商板块的崛起,并迅速all in。切入时抖音的日活已经有四五个亿,但平台上仍然很缺优质的产品和品牌,我们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和趋势。

今年去切入线下渠道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一些重要的变革和趋势。比如折扣零食渠道的崛起,盐津铺子就是抓住了这个趋势,今年的股价上涨很快。

所以一定要了解趋势的力量,站在未来3-5年的趋势变化上,去反推现在做的决策。

再看一些传统的KA大卖场,比如永辉、大润发和家乐福,整体销量在逐步下滑。如果我们还按照三年前的方式去做线下布局,那么运营效率、投入非常不划算。

对于渠道的变革我们也做过研究,规律就存在于历史的大趋势中。中国近30年就在经历美国过去160年的变迁史。如果能很好地分析渠道的变化,并抓住其中的趋势,对于整个团队效率会有很大助力。

在看到未来3-5年的趋势后要提前布局。尽管目前市场大环境不好,但还是存在一些好的机会。

就拿回味一梦举例,我们最近也拿到一些融资。虽然目前上市的路径受阻,但仍存在并购的机会。我们能看到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存在一波又一波的并购潮。

在整个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中国未来5-10年可能会有一波并购的浪潮。如果过去两三年没有抓住并购的机会,那未来一定要找到能出手的地方,链接这股趋势的力量。

这与投资是同样的逻辑,只是换了算法和思维而已。

我们在与网红主播合作的时候也有这样的考虑,就是拿股份代替佣金。比如原本2-3成的抽成变成1%,其他的换做股份,这样你交的税就变成投资款,品牌也缓解了资金压力。

品牌营销专家李倩:唐总从效率的角度出发,从找流量开始就特别关心效率。从产品来看,爆款大鸭脖的用户连接效率最高,那就做这款单品;花4500块通过分众传媒投放,影响网红的效率最高,那就这么干。

后边如果效率更高,可以投资或者并购,贯穿他们企业的思维就是效率逻辑。

无忧传媒副总裁齐海云:既然谈到网红和健康流量,我也代表无忧传媒分享一下看法。

我们的视角可能跟大家不一样。回归到电商的本质——人货场,人就是流量,货就是大家的单品,那么场就是内容。

大家刚才谈健康的流量,其实都是从货的角度出发。而我们关注的是场,是流量,好的内容才能撬动好的流量,并赋能大家的货。

无忧传媒有三个核心的关键词,人的IP,内容的IP,以及商品的IP。我们通过人的IP去塑造优质内容IP,从而为大家打造商品的IP。

其实现在中国移动互联网已经没有流量红利了,大家都在存量中卷,导致很多品牌为了投放效率卷的非常辛苦。

字节也是个做生意的平台,它不可能让你有很高的信息流ROI。一旦你的ROI过高,它就会调整算法,把你的ROI拉到一个在极限边缘疯狂试探大家预算的点。

目前很多品牌已经开始卷信息流了,最终还是要回到市场营销的核心——品牌力。

今年我们发现一个大趋势,很多品牌已经跳出了过去的思维惯性,不再用纯粹的流量思维或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来看待新媒体,而是回归到所谓的品牌思维。

细分来看,这个趋势下的第一点,单点化的纯粹种草内容开始转变成体系化内容。这些内容更偏品牌向,不再急功近利地想要马上收获。

第二点,头部的人物IP引导内容IP,从而引导品牌IP。一个又一个的大IP正在做这样的事情。

第三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整个体系化内容和头部IP里,内容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新媒体领域已经不是简单的短视频用场和直播电商带货了。

刚才唐总提到了借助头部达人,但以我们旗下的广东夫妇为例,即使品牌方能拿到直播间的坑位,谈下来基本上不赚钱,甚至要亏钱。

品牌方目前都把请头部主播带货的预算当作品牌投放预算来看,每一笔卖出去的货,就当给消费者的用户体验。

实际上这种销售型流量已经非常极致了,也引导了今年内容型流量的趋势。这种方式像种树一样,品牌需要一些时间去种树,再在合适的时候摘果。

行业专家:这几年流量从一个中性词变成一个贬义词,很多时候我们对一家公司的成绩进行归因,如果80%要归功于流量的话,可能这个生意就不长久了。

一家伟大的消费企业向来不是3-5年就能成长起来的,它可能需要30年、50年。这个过程中不是每年翻番增长,而是每年增长10%,通过几十年的积累最后发展成今天的样子。

这样的企业一定是品牌、产品、渠道、用户,各个方面都做的很好。

另一方面来讲,什么样的流量算好?我对流量内涵的理解,包括线上和线下。

今天流量其实不单单是卖货的销售流量,它也包括touch point,这本身是做branding的东西。

今天的流量具有复合性,既要承担销售,又要承担品牌推广。流量好不好的标准,就是合适。这话听起来有点废话,但世界上很多很难回答问题的答案,恰是common sense。

在这么多流量触点的类型里,我该怎么选择?思考的出发点是从上往下的,品牌的战略愿景、生意定位,决定了偏好。

毛利率80%、净利润30%的公司,与50%毛利率、10%净利润水平的公司,在流量上的动作完全不一样。

第二个要考虑的点是对用户的底层理解。

我的产品面向哪些消费人群?需求场景是什么?需求的本质是什么?还要考虑在这方面我怎样为他们创造价值,当需求产生的时候,从什么渠道、把什么内容给他看以完成流量任务?

前面讲的品牌愿景与用户理解叠加起来,决定了不同流量在生意里承担不同的角色和职责。

比如相信在座不少女生会喜欢中高端香氛品牌。如果今天她做抖音直播一定能卖很多货,但是抖音直播间流量就是不适合她。

因为中高端香氛品牌本质是一个IP,这些香氛品牌就是一定要做大家闺秀,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特殊的人格特质。

如果这个东西做的满大街都是,那品牌势能就会被稀释掉。

对于她这样定位为香氛的IP品牌,什么样的流量合适?线上流量中比如能跟用户一对一沟通的流量,它要做好。

线下显然不能到每个地方去开店。它做最有代表性的城市,每家店的销售一定很好。同时这些店还要承担非常重要的branding功能,表达品牌特质。

对于一些大众消费品,比如奶粉等食品品牌,抖音这样的流量它是要做的。如果定位为皮肤护理的品牌,那医院专业渠道也要去做。

不同渠道在生意全局中的重要性,以及所需的投入不太一样。如果医院渠道是品牌的底子,那就要跟教授、专家学者搞好关系。

其实每年搞这样的活动很花钱,虽然不一定能产生很多销售额,但能打开品牌势能的销售窗口。所以背后需要有一个判断和匹配。

谷总刚刚提的问题,一个带有意大利风格的高端床品品牌,目标群体在哪,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这可能是判断流量好与不好的标准。

另外一点我认为知行合一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谈到流量的时候。有时一件很爽很快的事情是很难停下来的。这时就需要真真正正记得品牌的出发点以及公司的愿景。

引用某国货护肤头部品牌创始人的话 ,就是每年看marketing费用的时候,首先看哪些费用是必须的,是解决今天流量阶段性红利问题的。

第二,哪些是重要的,是解决未来1-3年下一阶段流量结构问题的。

第三你看哪些是保健品,也就是重要但不紧急的,未来5-10年需要但那时再做已经来不及的,那今天做这些事情就是对的。

对于不同触点、不同流量的态度,比如自播、达播、超投等,都需要相应的思考和判断。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非常困难,也非常重要。

Vesta创始人谷振宇:刚刚说的一点我很认同,伟大的消费品公司,比如Nike、lululemon、Apple,没有一个是3-5年成功的,也没有一个是所谓的流量品牌。

他们的核心都是能在10年甚至15年的范围内,踩中每一个流量。打铁还需自身硬,反过来说他们本身对于内容以及整个IP的塑造有非常强的把控能力。

就拿我们在海外的经历举例。除了促销期间外,我们在海外基本不投信息流。除了市场不如国内卷的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海外目前不存在真正能算红利的流量环境。

Facebook、Google的CPC几十美金已经是四五年前了,上一代火起来的DVC品牌,已经被证明了没法撑到5年以上。

我认为美国的第一代流量品牌已经陨落了,留下的都是走长线的品牌,比如lululemon、ON。

美国的流量渠道可能会多样化到令人认为夸张的程度。Vesta同时在投三四十个流量渠道,这里面大概一半是所谓的品牌渠道。

这些渠道中我们根本不看所谓的ROI或者CPC数据,投放内容也跟产品没有任何关系,花钱只是希望用户知道我们。

告诉大家谁是Vesta,Vesta做什么以及价值观层面的事情。然后基于这些流量反馈再去投一些营销相关、算法相关的渠道。

我们在投这些渠道时也尽量摆脱单品的fashionality,更偏向服务及精神内核,这是国内国外消费品一个很大的区别,也是我回来做国内市场比较困惑的地方。

宽窄创投创始合伙人潘金菊:这个话题还是一个蛮好的话题,什么样的流量是高质量的流量?

我问几个问题大家互动一下。第一个,大家认为为什么要把产品做成品牌?做品牌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整个中国线上的零售商平台,淘宝、京东、拼多多,包括大家今天努力做的抖音,有没有印象特别深刻这十几年孵化出来真正穿越周期的品牌?

这个话题讨论的是我们作为品牌方,供给侧的参与者,把钱付给线上线下的零售商,他们流量的经营规则是什么?

我认为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不该花。

TOTWOO创始人王洁明:我们干了8年时间,这期间也一直在思考要不要做品牌。

去年以前可以说没有在做品牌,而是在做渠道本身。我们围绕淘宝和其他电商,通过卖货赚差价。

而现在做品牌是因为我们发现卖货这件事,每年都只能被平台无限地卷下去。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越来越低。

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转移战场、开发新的产品,不断寻找消费者的痛点并满足他们的诉求,保证了我们过去几年的增长。

这其中也有天时的原因,因为我选择的赛道遇到了疫情。并不是说疫情是多好的事,而是它刚好让大健康行业在过去几年有所增长。

我认为品牌是为企业服务的,而且品牌可以养起来。养10年、20年后,可以让更多消费者了解你,可以被口口相传。

至于第二个问题,我其实也跟公司内部小伙伴一直在探讨,有没有耳熟能详的穿越周期的平台?

现在年纪最大的电商平台是淘宝,淘宝是2000年左右开始做的。实际上从2000年到现在,我认为未必真正穿越了很大的经济周期。

它更多的是踩中了互联网流量的红利。但其实淘宝现在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马爸爸也说一家企业倒闭可能只需要一年。所以平台可能都没有办法穿越周期,更何况靠平台养出来的商家和品牌呢?

宽窄创投创始合伙人潘金菊: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们也在思考什么样的品牌是值得投资的?

就数理指标来讲,品牌是一种流量的效率工具。大家做品牌无非是因为能在供给侧里,不靠平台和供应链,也能很好地生存下去。

很好地生存指的是在品牌的生命周期里,流量成本呈现边际成本下降的趋势。但目前的状态往往就是边际成本偏指数级的上升。

再来看线上零售商和线下零售商的流量逻辑。首先大家都会说场的概念,无论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去构建流量池子。

线下零售商通过点位构建流量池子,比如在商场、社区以及商务楼,用房租去购买一定半径范围的流量池。

而线上流量池的构建大家在双十一都能明确感知到,京东说要全网最低,淘宝也说要全网最低,他们击中了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多快好省”。

现在各个平台商品都多,那就比“省”。拼多多就是通过“省”这件事,找到了一条裂缝,进而打开了一个市场。

线上线下两个渠道流量特点是完全不一样的。线上流量池我们判断它是无限式货架,而线下是一个点位、空间,是有限式货架。

比如说山姆,山姆的水饮只有36个SKU。如果你作为一个水饮的品牌,能在它43家门店、一年卖600亿的零售体系里,占据1-2个SKU,那相当于有了半封闭的竞争状态。

但线上不一样,它是无限式货架。经常有品牌好不容易发现了一个细分需求,做出了功能差异,但很快3个月、6个月市场上就有类似产品出现。

因为中国是世界工厂,我们离供应链太近了,近到可能只需要3个月的时间,你的产品、细分需求一下子就会被覆盖掉。

所以要谈流量这件事,我们还是要“去品牌化”,从产业乃至整个供给侧的角度去看。

宽窄是不投纯线上品牌的,因为我们认为这始终是在给平台打工。平台赚的是交易佣金,你交易的越多他赚的越多。

品牌在一个全开放式、竞争激烈的流量池子里会很难,尤其对于新品牌是非常不友好的,因为这种环境留给新品牌的窗口期非常短暂。

但线下不一样,线下是半封闭的竞争环境。在有限的空间、货架中,如果能占据相对有限的SKU位置,那相当于把竞争对手挡在了门外。这就是基于不同流量零售商的运营逻辑。

零售商除了构建流量池,也要调节流量。大家想一想就会发现,对于李佳琦和淘宝来说,李佳琦反而成了调节流量的选手,这对于淘宝来说是非常错误的选择。

正常来讲应该是淘宝基于自己的流量池来匹配品类,然后完成让流量和内容最大化的交易。

包括抖音也一样,本质上来讲只要有流量主权,就能在链条中拥有话语权。这种情况下不会给品牌留很多的利润空间,这是商业的必然。

全渠道运营一定是品牌必然的方向。因为只有在线下半封闭或相对封闭的流量环境中,结合零售商的经营逻辑,才可能培育出一个大品牌。

白象集团电商总经理孙亮:我认为要是投资人都这么想的话那大家会很难拿到机会。如果不是环境发生改变的话,投资人的参与度不会像现在这么高。

在成熟的商品体系里,不应该用强者的模型去看每一个找机会的人。

再谈细分,我认为细分有两种。第一种90%的细分机会由需求产生。当你的方案能满足一部分未被满足的需求,这些机会中有10%是可以跑出来的。

第二种来源于改变。环境、交易模式或者平台结构改变了,带来了需求的改变。以上就是所有细分的境界。

而创新其实就是需求改变时的解决方案。低价算不算创新?无数低价模式打败了高价,低价就是最大的创新。

我是纯粹的互联网出身,在我看来流量结构就是两种,推力和拉力。大部分品牌公司是不做销售的,这部分工作是经销商在完成。最好的品牌公司它只做拉力,经销商在做推力。

拉力其实就是你产品的高质量、低价格以及好感度等等。当一个新的品类或创新产品诞生时,品牌和销售公司是合二为一的,因为没有经销商愿意承担推力成本。

以白象为例,2021年我们线上销售大概有一点几亿,2023年我们突破30亿。

去年我们做了一款产品叫蟹黄拌面。推广的过程中我真的畏畏缩缩,始终担心有人来抄,现在反而担心没人来做。

发展到这个阶段,我会通过产品去溯源。我希望这个行业更大,而不只是细分行业,就像之前德佑说的一样。

如果是细分的话,我们有5款方便面,红烧牛肉、老坛酸菜等等。但如果有一条线,比如方便米线、螺蛳粉或者蟹黄拌面,有机会取代方便面时,我希望它变得更大。

最后回到品牌,其实品牌对每家企业来说都不一样,我们做品牌是希望带来更强的议价权。

我希望产品有更好的价格、更强的粘性,赛道中有很多竞争对手,但消费者就喜欢买我的。

宽窄创投创始合伙人潘金菊:我们其实投了不少品牌,比如果子熟了和永璞。探讨到流量这个话题我想从我们的视角再补充几点。

如果要做线下的零售商渠道,我们见过很多做线上品牌的创始人,在定价结构上可能会出现偏差。偏差来自于线上的定价逻辑在线下是不适用的。

线下的深度分销网络是不可能靠一己之力,通过直营方式铺设点位去打造的,它需要通过各个经销体系。

一个新品牌如果想让经销体系的参与者来协助你,前提就要让他们认为卖你的产品有利可图,留给他们足够的利润空间。所以大家对于线下定价可能需要多注意一点。

第二个问题,关于细分和场景,我们更愿意从产业的视角去看所有的参与者。

首先,我们在追求细分的过程中往往是先出现一款产品,最后产品再变成品类,这是产品和品类的一个概念差别。

其次,是产品在消费环境中从可选到必选的转变。当我们从细分需求点切进去后都想做大,做大的特点就是第一它要成为品类,第二它要尽量成为必选。

消费的所有终局都来自供给与需求相互竞争、合作的过程。作为一个参与方或者品牌来说,可以从两个角度去看这件事。

第一就是需求点,我们可以在细分的需求中去看新增的场景,比如户外、运动或者宠物消费,在我看来都是新增的场景带来新的需求。

第二就是原有场景中的新需求。首先从价格段去切分,能不能基于效率做出同质低价的产品?能不能在功能层面做出差异化?还可以去区分人群,男女老幼或者更高层次的人群。

当所有细分的需求确定后,供给侧的手段无非就是通过技术做功能的迭代,或依靠效率做成本的迭代,再或者靠流量成本、流量红利去竞争。

所以大家没有必要太过焦虑。大家都知道中国市场的生意是最难做的,但如果能够在这么难的市场里做好生意,甚至做到头部,那你在全球基本也是头部了。

追觅科技中国区总裁郭人杰:潘总讲了很多线上线下的结合,我们想通过自己今年的历程谈谈健康可持续的流量。

从2019年至2023年,追觅科技近5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0%,其中在2023年,我们的国际区业务实现了同比增长120%;在中国市场,我们在10月时,就以22.5%的市占率成为大清洁品类全渠道零售额份额第一。

这个过程中,我们抓住了线上的红利,也开始做线上线下的联动。我认为红利不会一直存在于单一的业态中。

在追觅科技市占率快速攀升的过程中,抖音确实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我相信大家也是从那里知道的追觅科技。

那时我们有创新的产品,有适合演示的方式,也契合这个平台的发展思路,所以很快就发展起来。

但当时我们对健康的理解比较粗浅,认为只要能卖出去、能让我们活下来的,都是健康流量。

我是从宝洁来的追觅科技,宝洁说我们第一步是“Who”,就是要明确自己的消费者是谁。

但那时候追觅科技显然不是这样。刚开始我们认为,自己的产品应该卖给精致白领女性,但做抖音前三个月买的都是都市中老年,你说卖不卖呢?

后来我们采访好多大爷大妈,都是认为新奇就下单了。他们可能不知道添可,不知道科沃斯。一开始都是这类消费,你肯定也得卖,所以当时我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ROI可控,能让我们活下来。

刚才子健总讲的第二个阶段让我特别有感触。到了第二阶段,我们认为健康的流量不但不会伤害品牌,还能让企业赚更多钱。

我们开始往更多元化的流量平台发展,后来在B站也做的很好。因为追觅科技是一家全球化新锐科技企业,B站的年轻人很支持我们。

然后我们再走向小红书,打造更丰富的矩阵,也能打动更多女性人群。

那时我们对快手比较谨慎,但还是在生产一些性价比相对较高的产品时走向了快手。因为我们认为在中高端市场做的还行,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做下沉市场。

今年我们进入了第三个阶段,流量光健康可能不够,还要做到可持续。可持续有两个重要标准,第一就是能增强流量的连续性。

我们尝试大幅度缩减了一部分投放,但对应销量可能下滑也会变得严重。那时候我们也陷入了一种焦虑,就是希望打造成一门稳定的生意,即使撤掉投放,它依然能够正向发展。

所以我们就发现,还是要回到家电品牌的主阵地,真正与主流交锋。

那时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做京东、天猫,把流量资源往里倒,打出了一些爆品和高的权重排序。

可持续的第二个标准,是能让成本持续下降。今年红利消失了,抖音现在就是一片血海。过往几年一定程度上值得买的流量都是我们的红利,但现在其实已经找不到新的平台了。

一开始我们转向线下是尝试心态的,因为2022年12月放开了,认为线下要复苏了,应该开始呼应线下。这个阶段我们还处于之前的逻辑中,认为这是红利。

但今天我们发现不管线下是不是红利,都值得发力去做,因为可以让我们的成本持续下降。

当有了很多线下店后,我们发现线上的投放也更简单了,再去做消费者调研的时候,大家会认为好像在哪看过追觅科技这个品牌,天然地有一种信任感。

我们开的门店偏多,像潘总刚才提到的山姆我们也进去了,所以消费者会认为追觅科技是相对值得信任的品牌,这也帮助追觅科技线上投放进入更良性的状态。

反向来看,线上投放降低了线下的成本。原本很多线上流量是要浪费的,比如投放了100个人的流量,可能直接成交两个,还有3个在天猫或者京东成交,剩下95个就是浪费的。

但当这95个人在线下看到追觅科技的时候,我们发现此时线下店获取流量的能力也比同楼层的竞品简单一点。

所以线下可以帮助线上的消费者增强信任感,线上的投放也让线下有更低的成本。

我认为线上线下联动对于企业来说,还是回到最基本的——能赚钱。这件事我们摸索了很久,到今天我认为确实是相得益彰,让整体效率提高很多。

今天追觅科技最赚钱的线下店,其实不在北上广深,而是在省会城市和新一线城市。

首先从消费力来说,这些城市的人民不比北上广深的打工人差。其次就是这些城市的商场相对集中。我来自武汉,武汉可能也就3-5家商场排到全国前30,数量少了但相对集中,租金也更便宜。

今天我们看待流量的方式就是,如果有红利,只要不伤害品牌我们就一定会去铺。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持续谨慎,用赚钱的方式做。

一路试错过来留下了一些可复制的地方。因为基本上我们不停地抓红利,目前覆盖了相对完整的各个方面,每个点都在其他点的效率更高,最后会帮助企业整合更好的盈利模型。

品牌营销专家李倩:刚才潘总谈到了一个理工科的效率指标,而流量效率的极致就是品牌。

一个人如果血液流通正常、身体自由度高,那就是健康。推导到品牌的健康,重点是落在自由上,自由是品牌非常高的境界。

就像郭总说的,想抢红利就抢,不抢红利就停下来跟我的品牌互动,这种自由度非常重要。

现在的企业在流量平台的主导下,失去了很多弹性和自由度。自由度的本质是第一性原理。

流量本身是为品牌服务的,而品牌是持续盈利的本钱。流量运营的过程中,不仅要赚钱,还要赚心,增加销量的同时也需要沉淀品牌,这事是考验自由度的。

我也不支持大家用一概而论的观点去看待流量,流量本身存在三六九等、方方面面,是需要细分的。

有的流量可能能解决当下的卖货问题,但对品牌有伤害。在面对形形色色的流量时,是用克制的态度还是自由的态度,这是对企业段位的考量。

有一些流量从长远来看对品牌是有伤害的,这样的流量就不能要。爱马仕为什么不上拼多多,很有可能增加不少销量,但是就是坚持不上,因为本身不适合。

另一方面的流量可能让你赚钱的同时,还能收割消费者的心智,这就是很好地流量。还有流量甚至不赚钱,但是能赚心,这时候要不要去做?

所以流量的自由度是衡量品牌健康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兴旺资本创始合伙人黎媛菲:消费企业面临内卷的问题,我们可以站到更远一点的视角来观察,或者说从高空去俯视。

如果把一家消费企业比喻成一棵树,我们要盯着这棵树的全貌,着眼整片森林,不能只盯着一片叶子、一颗果实或一根树枝,例如在流量投放打法这一个枝条上拼命折腾,却忽略品牌定位、市场供需等根本性问题,这样容易误入歧途。

一棵树的根可以比作我们说的品牌,它深扎在土地里,不显露出来。但是根不正树就会长歪,根不深后劲不足树就长不大,影响非常深远。

品牌定位正确,价值观正,就像有了强大端正的树根,上面可以长出很多枝条,结出很多果实。刚才大家提到的产品就是果子,现在的环境下高性价比的果子肯定卖得更好。

枝条是渠道,可以是自己的渠道,也可以嫁接更多外部渠道。枝条越多,销售渠道越广泛,好的果子才能及时卖出去。就像刚才说的出海,发掘全球市场机会,拓宽销售渠道,是消费企业冲破内卷的一个重要战略。

当然,从国内走向海外,不亚于二次创业,从人才、组织到产品服务各个方面都要做升级和调整,甚至是刮骨疗毒,对自己下刀。

我们投资一家企业,希望它能在细分赛道领先,也希望它能有顺应环境变化及时变革的决心。

随着国内消费供应链的崛起,现在消费企业分析市场,不能只看国内需求,要立足全球,从全球供应链和全球市场大环境的角度,来思考战略和发展。

消费企业竞争如此,投资机构也是如此,不能固守着传统的1.0打法,而要通过差异化得以生存,或者通过转型升级和全球化获得新的增长。

大势所趋,顺势而为。“一带一路”的广阔市场机会很大,与其在国内卷成这样,咱们都可以考虑一起出去看一看。

现在很多消费企业,包括餐饮、食品、消费电子等等,积极去到东南亚、中东、非洲等等市场,发展得很不错。

例如在印尼,蜜雪冰城、海底捞开的店都非常赚钱。与优秀的国内企业一起开发东南亚乃至“一带一路”大市场,是兴旺的重要投资战略,我们期待陪伴和见证消费企业从中国品牌到世界品牌的跨越。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浪潮新消费
关注浪潮新消费,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内容 404
粉丝 6
主页
关注
浪潮新消费 关注浪潮新消费,深度思考产业未来。
总阅读3799.8k
粉丝6
内容404
主页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