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去一个朋友的公司做客,然后恰好他们的业务员跟领导反映了一个情况,说是最近联系的一个客户要过来看工厂,而且订单量很大。按照以往的经验,他们的货物都是小袋包装,直接发快递,像这么大的订单量的客户其实是很少的。
再加上他们也只是纯贸易公司,需要自己去找工厂。对于生产这个产品的工厂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没有找到实际的厂家,只是找到了一个下游的中间供货商而已。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的确是一个大客户。只是因为之前的工厂突然间破产,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厂家合作。
所以这个业务员开始有点担心
第一,他们是做杂货。因为产品的数量规格太多,很多时候他们做业务的只是关注于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对产品的配置并不清楚。因此,业务员担心客户来了自己无话可说,毕竟他们自己对产品啥也不懂。只是一个传话筒,问下游价格,然后报给客户,仅此而已。
第二,他们只是中间贸易商,而且还没有找到终端工厂。那么客户来看工厂,怎么去安排呢?安排到其他工厂,实际又没有这个货物,该怎么跟客户解释呢?
第三,这个客户之前采购过,那么这个客户对这个产品一定是有一定了解的,那么我们该怎么去接待呢?万一客户一看我们只是一个小贸易公司,那后面没戏了怎么办?岂不是白接待了?还不如直接告诉客户不用来了。。
很多时候,当我们自身实力与对方的实力相差很大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出现一个胆怯的声音。事实上,当我们内心开始害怕的时候,那大概率的结果也不会有多好,未战而先怯,又怎会赢呢?
还好,这个朋友听到业务员这么说完之后,并没有如这个业务员一样手足无措,或者内心慌乱,看看这个朋友是怎么破局的?
第一,既然是个真实且可靠的客户,那么就要想办法拿下来。业务员的主要责任是将客户引导公司来,其他的事情由我(朋友)处理。
第二, 朋友说先在网上整理相关的产品资料, 看这个产品主要出口哪里,生产在哪里,生产注意事项以及检查标准,准备好基础的对应之策。
第三,寻找可以参观的工厂,然后去下游中间商处购买部分产品放到要参观的工厂里,让客户检查验货,只需要告诉客户暂时生产线没有安排这个产品的生产,但是有少量的库存可以让客户查看一下产品质量。
第四,找一些客户喜欢的话题,减少产品内容的谈判,不懂得少谈,将话题引到自己知道的领域,或者是一些其他的客户感兴趣的话题上。
第五,最坏的结果无非是浪费了一天时间,然后赔上一顿饭钱而已。但是如果成了,那么离公司的年度目标又接近了一步,不是吗?再说了,咱们公司还经常聚餐呢, 还怕多一个人吗?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先入为主的概念往往会影响我们后续的行为和结果,就如同这个业务员和我朋友的的思路,业务员内心的想法是“恐怕搞不定。。”接着出现的都是搞不定的因素和问题,这个没有,那个也不行。。而朋友的思路是“来单了,要拿下。。”那么在后续的思路里都是如何应对客户的来访,如何见招拆招。。
人与人的能力差距可能就来源于我们对问题的意识,是先看到危机还是先看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