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站扶持计划】 免订阅费,免费SEO与代建站,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2025伊始,两个关于零售消费业的重磅提问在知乎引发关注。
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思考着未来五年年轻一代的消费趋势,而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则在探寻零售业的根本性变革。
这并不是知乎第一次发起“互联网十问”。早在2012和2018,知乎的“互联网十问”就记录着每次行业变革的瞬间。由马化腾、张小龙和徐新等提出的问题,引来无数网友的思考和回答。
如今,两道之于消费零售未来的题目,让“互联网十问”的讨论边界超越了互联网本身。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已经从单一的赛道,变成了能够重构各行各业的基础建设。
回到零售行业来看,在消费分化的关键节点上,王宁和王莆中的提问,或许能让我们一窥潮水的方向。
不管是王宁对年轻一代消费趋势的关注,还是王莆中对零售业未来的叩问,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一个趋势:零售行业正在经历分化,却又在更高维度上实现融合。
其中一个分化方向,是企业不再执着于大众市场,而是为圈层人群负责,在细分市场做深做透。
我们从王宁抛出的问题说起:“未来五年,新一代年轻人将有哪些新的消费趋势?中国企业在全球消费市场中又将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这个提问下,很多站内用户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结合我们对零售行业的持续观察,总结出新一代消费群体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首先是互联网原生基因。正如知乎答主@小白马经略观 所指出,这一代年轻人都是互联网原住民,看过更大的世界,追求更新鲜、更多元的人生体验,也有着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这决定了想做年轻人生意的品牌,必须从根源上思考与年轻人的互动方式。
椰树椰汁的转型就是一个绝佳的案例。这个传统品牌果断放弃了电视广告,转而在直播间创造话题,并且非常“听劝”,因此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直播间名场面,带动年轻人对这个老牌椰汁愈发感觉亲切。这不仅是渠道的转移,也是融入年轻人话语体系的结果。
答主 @YULI宏观财经 也分享到,因年轻人对新鲜感的追逐,许多跨界业态因此兴起,比如学术酒吧、火锅配KTV、菜市场内开餐厅等,冲突的混搭往往能够激起Z世代的好奇心,进而在存量中创造增量。
其次,知乎答主 @Saka财经 捕捉到,比起追求低价,年轻人更重视质价比,以及消费后是否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这解释了为什么毛绒玩具品牌JELLYCAT频频受到青睐,以及主打单一产地和SOE的精品咖啡品牌能在去年逆势上扬。泡泡玛特的成功,也正是打中了年轻人对情绪价值和自我表达的追求。
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这样的圈层品牌崛起,它们或许规模有限,但往往能在细分圈层建立起深刻的影响力。
另一方面,王宁谈到了出海,这也是近两年零售行业的大热议题。
我们认为,在强调个性化的全球市场中,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也在发生质的蜕变。出海的中国企业,不仅要了解当地人群的需求和消费习惯,更要向产品出海─品牌出海─文化出海演进。
未来的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将不只是销售范围的比拼,更是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输出。就像知乎答主 @岑斌 提出的传统文化线上出海,或许也是品牌全球化的一个方向。
但全球化的解题思路,最终还是要回到圈层化去解,因为海外消费市场的文化多元性,只会比国内市场更加复杂。如泡泡玛特的出海策略,便是先从快闪或电商等轻量形式进行小范围探索,验证可行之后,再逐渐加码实体成本的投入。
所以,无论是关注国内年轻一代的消费趋势,还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角色,王宁提出的问题,都代表了一部分消费品牌的发展思路──与其泛泛地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不如深刻地满足一小群人的需求,做好圈层化的生意。
零售行业走向分化的另一个维度,是许多平台以技术重塑格局,在规模化和个性化之间找到平衡。
这个观察,可以从王莆中的提问展开:“未来十年,中国零售业将在哪些因素驱动下发生根本性变化?又将如何改写行业上下游的利益分配格局?”
对此,几乎所有知乎用户都提到了一个关键前提:存量时代。
过去那种跑马圈地、抢占增量的玩法已然失效,取而代之的,是一场关于效率与体验的持久战。
但这并不意味着创新的终结,相反,这可能是零售行业的关键拐点:当所有平台都在争夺同一群人,比的就是谁能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现在所有互联网平台都在发力本地生活业务,希望用内容激发兴趣,吸引人们从线上走到线下,体验吃喝玩乐的美好。
像美团,早已不是单纯的外卖平台,而是整合了闪购、到店、直播、特价团购等多元业务的本地生活平台。消费者不仅会在上面买吃的,也可能买药、买日用品、买旅行箱等。
这样的变化并不止在美团一家平台发生。渐渐地,线上线下渠道融合,竞争格局重组,内容平台也开始发力本地生活业务,而原本只靠经销商卖货的品牌纷纷下场自播,而渠道商也开始思索着做自有品牌。
互联网四通八达的技术,重塑了零售行业的整体格局,而且这个变化还处于进行时,谁也无法看见终局,但不妨碍大家在知乎上大胆提出预测、进行思维碰撞。
比如知乎答主@枫林晚 提到,即时零售可能会是零售行业未来的重要方向之一,因为消费者愈发追求效率和多样性。毕竟,一旦习惯了“想要就能马上得到”的便利,谁还愿意回到从前呢?
即时零售对商家也有吸引力。对商家来说,投入即时零售,能够拓宽服务半径,连接更多消费者。当供给端与消费端有了共同的目标,改变就更有可能发生。
此外,知乎答主@汪惟 提出了一个设想:渠道的深度定制和自有产品,将成为零售品类实现差异化的重要路径。
这一点,与罗森中国副董事长张晟的洞察形成呼应。在我们之前的采访中,张晟提到:“便利店的未来在于跨界经营。只要是到店客群真正需要的服务,同时又有利润空间,都值得尝试。但要注意,自有品牌不是万能药,追求极致往往意味着牺牲规模。”
诚然,不管是线下商超还是各大便利店,都在发力自有品牌,但目前能把自有品牌差异化优势发挥好的渠道商并不多。可见,在规模化与个性化之间,没有绝对的倾斜,而是应该找到平衡之道。
尽管人们很难站在行业的拐点上100%命中对未来的预测,但王莆中所提出的问题,也让我们不禁思考,可以用怎样的态度,来面对行业的巨变。
这一点,我们在许多行业前辈的分享中,得到了启发。在之前的采访中,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提到,“周期是客观存在的,但你要坚持周期一定会转回来,在越难的时候越要做为企业强身健体的事情,比如科研投入、人才组织建设、渠道建设、品牌形象建设等。”
全棉时代副总裁廖美珍也提到类似的概念,她说竞争不在当下,而是要朝百年企业迈进,“就像马拉松一样”,起步时有数万人一起跑,但当你坚持到最后,竞争反而不再那么激烈。
我们相信,行业变革并非零和博弈,而是通过重构价值创造方式,实现洗牌与新生。
而知乎2025“互联网十问”在零售行业抛出的两个问题,恰好覆盖了消费端和供给端的思考,以及从品牌、渠道到供应链等不同出发点的讨论。
术的层面上,这些讨论最终会走向分化的经营模式,但从道的层面而言,本质上都是在积极回应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回过头来看,从2012年到今天,知乎“互联网十问”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行业变迁史。
2012年,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张小龙提出“手机是否会取代个人电脑”的预见性问题,而马化腾则以探讨了人类互联网发展的阶段与升级方向。
到了2018年,当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基础设施,马化腾的提问转向更宏观的思考:“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创新,会带来哪些改变?”。
还有徐新、李开复、Kevin Kelly等行业领军人物,都在知乎留下值得品味的好问题。加总起来,这些问题的演进恰恰映射了中国互联网的成长轨迹:从关注单点突破,到思考跨界融合;从追逐显性机会,到探索深层变革。
2025年,随着泡泡玛特王宁和美团本地商业王莆中的加入,零售行业正式加入知乎“互联网十问”这场深度探讨,其他领域如人工智慧等专家,也加入这场跨界的思辨。
“互联网十问”不再局限于互联网,而是成为了整个中国商业的思想记录本。
这种链接与融合并非偶然。在人口红利趋缓的当下,各行各业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无论是消费分化、技术创新、还是商业模式重构,都需要理性的思考和建设性的对话。
“互联网十问”的价值,正在于它不是一场简单的盘点,而是通过提出好问题,让各路好手建立起桥梁,共同探索产业未来。
有人可能会好奇,有时间讨论,不如起而行之。但是我们相信,高质量的讨论自有长尾效应。当我们回顾2012年和2018年的“互联网十问”,那些看似超前的思考,现在都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注脚。
同样地,2025开年这场关于消费零售行业未来的讨论,相信也会成为人们理解这个行业下一个十年的重要参考。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
contact@101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