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向海外,成为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下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随着全球贸易格局重构,保护主义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朝本土化、区域化的方向发展,给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带来了新挑战和新机遇。
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如何“出海”续航,塑造中国制造业全球化新形势下的竞争优势?在近日举行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发布暨研讨会上,聚焦“保护主义下的全球拓展:企业应对逆全球化挑战的新策略”主题,多位来自国际商会组织、多国使领馆代表、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探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新路径。
“不出海,就出局。”在全球化背景下,这一理念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的共识,他们正积极参与到全球竞争的格局中,寻求新的增长点和竞争优势。
《202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2年列全球前三,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在全球18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企业4.8万家。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10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中国企业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5.7%。
然而,面对当前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格局重构、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挑战,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成功出海,在新航海时代构建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是摆在每一个出海企业面前的课题。
研讨会上,欧盟驻华代表团经济金融处公使衔参赞沙斌诺指出,稳定和互利互惠的合作非常重要。全球化整体上处于积极走势,欧洲未来会重点关注经济体的竞争力、绿色发展以及韧性发展等三个发展方向。应致力于通过公平、透明的全球化规则和竞争实现更好发展。
埃及驻华大使阿西姆·哈奈菲建议,企业要充分理解与出海目的地国家的文化差异,实现良性的跨文化沟通。
经合组织驻华代表、高级顾问海博则强调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特异性,企业出海要遵守全球市场通用原则,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劳动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等方面。
会上发布了《中国企业全球化:适应变革中的世界—TCL案例研究》主题研究报告,通过TCL的出海实践和方法论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TCL科技首席运营官王成表示,25年全球化历程为TCL带来四方面价值:一是领先一步构建全球制造网络,从容应对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巨变;二是倒逼企业产业升级,从消费电子企业成功转型为科技产业集团;三是坚定自主创新,以领先科技推动全球化;四是培养了一批国际化的管理人才,构建了全球化的经营组织。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企业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王成以TCL全球化过程中曾遇到的波折和经验分享道:“2004年,TCL通过收购法国汤姆逊的彩电和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目标是希望通过跨国并购进入欧美主流市场。但这次跨国并购并不成功,让我们在这次游泳中‘呛了一口水’。在此后的全球化业务探索中,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先是在拉美国家及东南亚等国家拓展全球化业务,然后逐步在全球各个主要地区建立制造中心,构建起区域化的经营体系,以支撑在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持续发展。”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只有‘应变前行’,才能实现韧性增长。中国企业必须积极转变全球化发展方式,从输出产品到与当地共建工业能力,推动海外本土化建设,将中国制造的产业优势延展到全球的主要市场;同时也要加快提升产品的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结构升级等方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王成说。
全球化智库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张伟谈到,目前中国企业出海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中国企业在过去四十多年的全球化历程中,逐步从以出口为主的国际战略转向全球协同,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技术升级和品牌提升,并探索超全球化战略,以期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
“特别是当前贸易壁垒加剧,个别国家通过高关税、非关税壁垒等保护本土产业,针对中国的新能源、钢铁产业设置障碍。单纯依靠过去的出海模式无法应对挑战,所以很多企业都在创新,寻找新的国际化路径。”张伟说。
“全球化已成为TCL发展的关键动力。”王成表示。过去5年,TCL通过两大主体实现海外营收从590亿元增长到1253亿元,年均增长17.6%。未来,TCL将围绕TCL实业与TCL科技两大主体,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新能源光伏三大核心产业领域,推进更高水平的全球化布局,持续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化发展新模式。
上述主题研究报告指出,目前中国企业在全球协同战略上形成了新的方针,主要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和合作共赢。同时针对中国企业出海提出五点建议:一是要与当地企业合资,共建当地工业能力;二是优化全球供应链布局,提升韧性与灵活性;三是注重品牌建设,吸收当地文化融入市场;四是坚持长期主义与市场深耕策略;五是加强合规与社会责任,降低企业进入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