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找准五大着力点!

跨境电商与创业文摘
2024-02-06
2
shoptop 【建站扶持计划】

免订阅费,免费SEO与代建站,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大数跨境
导读: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生产力新质态。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培育竞争新优势,是破解社会经济发展难题,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之举。新征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靠什么?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找准五大着力点!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优化完善顶层设计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践证明,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形成先进生产力的关键。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出台法规,从而引导生产力发展。市场通过价格、供需、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一方面,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引领重大科技攻关。政府需要引导支撑基础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大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投入力度,通过财政和税收支持,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发挥有效市场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优势,支持建设政企联合平台,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终形成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互配合的良好局面。

处理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处理好体制机制改革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和引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组织能力、完善联动机制、优化市场准入规则,充分释放市场活力。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在于统筹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从大国博弈、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出发,继续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坚持高效决策、统一指挥、形成合力,大幅提升国家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重要战略性领域形成竞争新优势。充分发挥党和国家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能力,以重大创新项目带动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形成政府部门、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协同攻关的发展模式,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需要科学有效的政策支持。加强系统谋划,加快出台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组织开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挂帅”工作。着眼关键领域,适时出台重点领域的专项发展规划,鼓励先进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先行先试,进而以一域带全局,形成创新策源、产业承载、资源保障的多层次空间格局。地方政府需要抓住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出台相关政策。

贯穿创新主线任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加大。2022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比上年增长10.4%,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提高至2.55%。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逐渐增强,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基础。

精准布局创新链,发挥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一是在创新领域,围绕产业链布局重点、供应链安全堵点精准布局,加快建设一批研发应用中心,让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解决科研与经济发展脱节问题。二是在创新方式上,继续加快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着力探索前沿领域、未来领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抢占优先权和制高点。加强技术体系、创新体系和创新生态建设,精心组织跨学科和跨产业集成,实现单元技术、关键技术的集成和关键领域的突破,提升集成创新水平。三是在创新主体上,激发企业创新的主动性,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形成新兴产业“策源地”。围绕科研创新链,融合技术创新链,充分调动企业协同创新。政府和企业、社会还需要注重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形成新质生产力营造创新生态。

以科技创新引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是坚持久久为功,加强基础研究。进一步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布局,支持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发展,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学科体系支撑研究体系。健全国家实验室体系,深化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尖端企业之间的科研合作,加快建设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完善竞争性项目支持和稳定性机构支持相结合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二是抓住主要矛盾,做好“集中攻关”。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既要拓展先进领域科技研发的广度,又要拓展科学技术的深度,在基础材料、关键元器件等关键技术领域突破“卡脖子”问题。三是把握战略机遇,实现“变道超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创新,围绕具有先发优势的潜在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产业的前沿技术,及早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竞争新优势。

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产业活动。科技成果需要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从而形成新质生产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塑造更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实验室和中试基地,采用政府搭建、民营兴建、企业自建、闲置改建等模式打造一批高能级的中试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实验技术的二次开发和中试熟化等研发设计外包服务及中试验证服务。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加快布局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将技术研发、成果扩散、产品商业化、产业化串珠成链,打通实验室产品与产业化之间的“梗阻”,让各种要素、平台、主体相互协同、相互支撑,把科技创新的策源、转化、服务融为一体,形成成果转化全链条。

释放产业载体动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新质生产力的载体是现代产业。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将自主可控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到产业链中。创新的产业孵化能力持续增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2年,我国有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425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2441家。一大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新质生产力成长的主阵地。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也是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迭代升级的过程。一方面,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产业高端化方面,既要抓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等基础工业,又要抓大飞机、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领域高端装备。在智能化方面,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融合,推进人工智能与生产设备和控制系统的融合,实现生产控制和运营优化的智能化变革。在绿色化方面,加快实现绿色低碳技术重大突破,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推进传统产业制造工艺革新和设备改造。另一方面,延伸新兴产业衍生的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带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不断拓展新兴产业的广度和深度,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良性互动,推动产业上下游互联互通,实现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带动产业结构与形态梯次升级。

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一是明确发展方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二是实现融合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相互关联,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进而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新兴未来产业集群。三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监管,建立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破除阻碍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四是积极开展前瞻性产业空间布局,推动地方产业规划与国家整体战略规划相结合,重点部署产业集聚,实现城市群协同发展,提升整体产业发展效能。

建立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二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集群,紧紧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对标国际领先水平,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三是加快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总之,推动三次产业跨界融合,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整体提升国家科技水平和产业能级,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形成新质生产力。

整合人才主体资源,推动人力资本跃升

人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新时代,我国劳动力素质显著提升,高层次人才、职业技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生产力从量到质的飞跃提供了坚实基础。2022年6月,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显示,2020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达11234.1万人(不考虑出国留学未归、“专升本”等因素);截至2019年年底,我国大专学历以上科技人员占比超90%。抓住我国人力资源由量转质的发展特征,进一步整合人力资源,推动人力资本跃升,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着力人才自主培养,做好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性工作。发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把教育优势与产业优势相结合,根据产业需要动态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开放交流合作,吸收国际先进有效的办学治学理念,充分吸收和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

优化人才结构、空间布局。一方面,优化人才结构,前瞻性谋划“人才地图”。针对人才类别和特长,选拔培养一批战略帅才、产业英才、青年俊才和制造匠才。打造从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各类互补性人才体系。另一方面,优化人力布局,科学使用人才资源。推动人力资本在空间区域上均衡分布,调整和改善劳动力在地理空间、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分布格局,使其更加合理、均衡。地方政府需要制定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布局人工智能产业复合型人才、生物医药高端型人才、“双碳”行业专业型人才。   

完善人才评价、考核制度。一是在人才评价方面大胆探索,“不拘一格降人才”。鼓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问题。构建更加包容的科研管理机制和创新文化生态,保障科研人员顺利度过基础理论从提出到落地的“空窗期”,以及原始创新从“从0到1”突破的“冷板凳期”。二是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荣誉体系,加大对承担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等重点研发任务的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加大对优秀科研人才和重大科研成果的表彰宣传力度,使科研人才收获物质和精神双重激励。系统完善人才引、育、用、留、评全过程的保障政策,营造人才长得成、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良好环境,推动若干地区建成世界人才枢纽和发展高地。

积极培育高质量技能劳动者。一是提升劳动者知识素质,新质生产力是知识密集型生产力,持续追踪国内外各专业、各领域、各行业、各产业的前沿知识及新兴技术,及时组织培训活动,更新培训内容,促使劳动者与时俱进地刷新知识体系与技能体系。二是提升劳动者创新能力。引入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宽容探索性失误,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三是培育劳动者协作精神。营造鼓励集思广益、崇尚群策群力的协作环境,搭建主体多元、沟通顺畅、安全可靠的协作平台,完善以项目牵引团队建设、以团队保障集智攻关的协作机制,促使劳动者培育协作意识,进而在信息共享、知识扩散、技能倍增、优势互补中发挥与强化协同功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跃升。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加强对外开放合作

不断完善开放创新机制。一是深化创新对话机制,加强与主要国家、重要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围绕研发合作、创新政策、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等深度沟通,围绕政策制定、科技合作和技术交流平台、重大国际研发任务等内容开展对话合作。二是深化政府间科技合作机制,推进与发达国家建立创新战略伙伴关系,与周边国家打造互利合作的创新共同体,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技伙伴计划和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推动在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政策规划与咨询等方面的合作,打造新型科技伙伴关系。三是深化产业界深度参与机制。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找准我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的定位及与他国产业的连接链,向上下游同步拓展技术转移与产业对接的合作空间,争取全球产业布局的主导权。

促进开放创新资源双向流动。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等国际合作平台,组织开展未来产业领域的产业平台共建、应用市场互通等工作,强化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互动。二是提升企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三是鼓励外商投资新兴产业,在国内设立科研合作平台。支持国内高端智库、领军企业和科研院所同世界先进科研、产业平台对接合作,建设高层次联合研究中心,组建国际产业创新联盟。四是深化科技人员国际交流,优化国际合作平台的集群建设,开展国际培训、人才培养和信息服务,建立以国际科技成果与创新合作成果为导向的评估资助机制,吸引海外杰出人才来华工作、交流。

参与全球开放治理体系。一是积极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规则制定,主动设置全球性议题,提升对国际科技创新的影响力和制度性话语权。二是优化驻外科技机构和科技外交官的全球布局,支持和推荐更多的科学家等优秀人才到国际科技组织交流和任职,同时,争取和吸引国际组织在我国落户,鼓励设立新的国际组织,发挥民间交流在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的作用。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与适应全球创新生态,在更高起点和更高水平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融入全球科技革命浪潮,助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选自 | 《人民论坛》杂志11月(上)

原标题 |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

作者 |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蒲清平

文章来源:【跨境电商与创业文摘】公众号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0
0
跨境电商与创业文摘
各位朋友好!《跨境电商与创业文摘》是非营利性企业服务网络刊物,内容包括:自贸保税、跨境电商、仓储物流、财务金融和企业产品服务推广等。愿她成为您拓展业务领域,丰富业内信息的好帮手!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
内容 4913
粉丝 1
咨询
关注
跨境电商与创业文摘 各位朋友好!《跨境电商与创业文摘》是非营利性企业服务网络刊物,内容包括:自贸保税、跨境电商、仓储物流、财务金融和企业产品服务推广等。愿她成为您拓展业务领域,丰富业内信息的好帮手!欢迎大家关注、转发!谢谢!
总阅读88.4k
粉丝1
内容4.9k
咨询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