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0

单日交易额破千亿,平安财神节背后的故事

深响
2019-01-08
19
shoptop 【建站扶持计划】

免订阅费,免费SEO与代建站,16大主流媒体免费开户

   立即查看>>

大数跨境
导读:金融生活的消费盛宴,中国平安的未来野心。

“1.08单日成交额超过1000亿。”这是今年中国平安108财神节交上来的成绩单。

自从2018年12月23日108财神节正式启动以来,中国平安精选“18款组合、上千个产品”。就像消费品的“双11”,平安把财神节做成了综合性金融生活的消费盛宴。

而这场盛宴背后,还有很多你不知道的事。

产品背后的力量

财神节选择了18大爆款组合,这些组合不是凭空而来。

基于平台沉淀的海量消费大数据进行市场分析预测,在语音、图像识别及陆金所KYC4.0系统搭建的全方位用户画像的辅助下,财神节提供的产品能精准洞察客户的刚需。

比如其中一款产品“零钱养老”,是一款10元起投的万能保险产品,结合了平安的资产管理能力和互联网产品开发能力。

“我们希望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更全面了解客户需求、客户画像更加清晰、更能够满足客户所需”,平安集团联席CEO李源祥说:“这样我们就可以比客户更早一步想到其需求,并更好运用于产品设计、生产、营销中,并且借助精准匹配的消费场景,带来新机会和新效率,从而重构金融消费中用户、产品、场景的关系。”

再比如这次财神节中的产险产品,借助的是图片定损、语音识别、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光学字符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实现了智能闪赔。

而寿险方面则是运用了AI技术在代理人的增员、培训、队伍管理、销售模式和服务等五个业务场景中实现优化。

AI客服坐席模式也运用在了寿险和产险业务,7x24小时随时响应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机器对人工替代率达到了36%,2019年预计超过90%。

《经济学人》曾报道了平安这样的一个案例:用户通过平安旗下App申请贷款时,潜在借款人需通过视频回答关于其收入和还款计划的问题,平安的后台系统便可以通过监测近50个细微的表情来判断他们是否在讲真话。文章认为,中国平安其将测谎仪用于贷款申请的审核,是人工智能进一步深入落地应用。

据了解,平安的微表情智能识别技术,实现“微表情”信贷放款超过5000亿,信贷损失率降低60%,审批时间从5天缩短至2小时。

不过以上案例中对于科技的应用,还只是整个平安科技储备中的冰山一角。

在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发明专利排行榜上,平安位列第一。事实上,中国平安在过去十年在科研上共投入了70亿美元,预计未来十年的投入将达150亿美元。截至 2018 年 9 月 30 日,中国平安的整体科技专利申请数量已累计达 8534 项。

如此多的科技,为的是那个初心——围绕用户“医食住行”的需求,不断丰富金融、生活场景,最终实现“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

当然,从这次财神节全平台的活动体系和配套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也可以看到平安围绕用户、发展综合金融的大方向。

比如平安的主账户体系就完成了四项基础赋能:“登陆一账通”“账户管家”“标签化智能推荐”“支付通”,从而达到一个账户可以登录所有平安APP、查看平安的所有资产、使⽤平安集团的所有服务。

这就完全打破了以往金融消费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办理流程,完成了用户、产品、场景之间的高效连接。

再比如线上线下的经营模式承载的是“场景+服务”的⽣态闭环,在银⾏方面,平安推出了OMO线上线下新零售模式,新版⼝袋银⾏APP月活量2400 万,在股份制银⾏中排名第二。智能网点建设效果显著,以流花⽀行为代表的智能新门店⼈均产能是全行平均⽔平的2倍以上,直接推动了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的持续增⻓。 

90年代初,马明哲出国考察的时候产生的设想如今成了现实——“客户的金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那么客户是通过不同机构寻找各种服务,还是一站式满足全部需求?”

用科技赋能综合金融

财神节今日的热闹非凡,事实上是综合金融升级的表现。

综合金融升级模式能够重构金融消费中用户、产品、场景的关系。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平安可以比客户更早一步想到需求,从而建设更加丰富的生态。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平安对于综合金融的早期布局和持续发展。

时间拉回到1993年,中国平安创始人马明哲提出“平安要做综合金融”。当时的平安正处于第一个五年(1988-1993)的末期,主要探索的是保险业务的经营发展。

第二个五年(1993-1998),平安明确了在中国发展保险的模式和途径,同时也看到了国际上人们财富增加、科技飞速发展、金融业内部激烈竞争的情况,于是确立了平安要建成中国人自己的、国际领先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的目标规划。

到了第三个五年(1998-2003),平安开始探索综合金融发展模式,“集团控股、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整体上市”的模式也是在这个阶段有了雏形。

而第四个五年(2003-2008),中国平安以保险为核心的综合金融集团正式成立,成为了继中信、光大之后的第三家综合金融集团。平安以集团形式整体海外上市,模式获得高度认可。在这五年的时间里,平安初步形成了“保险、银行、资产管理”三大支柱的业务发展架构。

在之后的2008-2018十年时间里,整个金融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平安的战略也在不断进步:

· 2013年提出“科技引领金融”,围绕用户的“医食住行玩”提出了互联网金融“421战略”(一扇门、两个聚焦、四个市场)开启综合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耦合时代。

· 2016年则是明确“两个聚焦”——聚焦大金融资产、大医疗健康。

· 2017年年底,平安确立了未来十年深化“金融+科技”“金融+生态”的战略规划。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科技为基础,推动综合金融进一步升级。

到了今年,平安的logo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中国平安”四个大字下面的 「保险 · 银行 · 投资」变成了「金融 · 科技」。在其他传统金融机构还只是把科技看作工具的时候,平安已经明确把科技业务视作了与金融业务并行的核心主业。

如此一来,平安的一些动作布局便更容易理解了。

比如平安孵化了很多新业务,包括在香港上市的互联网医疗第一股平安好医生、拥有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壹账通、国内大医疗健康领域估值最高的公司平安医保科技、中国最大的互联网财富管理平台陆金所……同时也构建了智慧城市、金融云的能力。

而平安的科技还可以以技术解决方案的形式为整个行业提供服务。

未来传统的金融行业也会产生模块化,特别是对一些中小的金融行业,中小银行、中小保险公司,一些前端业务、中台业务和后台业务都可以对外输出、外包,因为他们本身没有足够强大的技术力量或资金自己去研发开展。

过去,金融业追求规模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用户的深度运营。这种深度运营,既体现在接触用户的场景上,也体现在留存用户的生态上,而科技成为了用户竞争的真正杀手锏与护城河。

于是我们看到,截至2018年9月末,平安个人客户数达到了1.82亿,同比增长了18.7%,用户总量5.13亿,同比增长了19.4%。

这次财神节活动将持续到2月9日,而中国平安对于“科技+金融”的投入还将一直持续下去。

马明哲在2019的元旦致辞中说了这样一段话概括了以上种种决心:面向未来,我们要在确保金融主业稳健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强化“金融+生态”建设,不断巩固和发展我们的核心优势,力争以更好的发展。

平安以产品、服务场景接触用户,背后则是“科技+金融”的综合金融集团的布局与深耕,这蕴藏着一家30岁壮年企业关于未来的更大想象空间。

文章来源:【深响】公众号
【声明】该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大数跨境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大数跨境观点或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请联系:contact@10100.com
深响 挖掘增长密码,探解生意本质。
总阅读159.5k
粉丝0
内容2.0k
主页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