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响原创 · 作者|李壹柒
教师节就要到了,年届六十的诉爷还在忙着每天的直播和备课。在深圳下海拼搏近三十年,诉爷又回到了自己的老本行——钢琴。
1980年代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诉爷虽然三十年都没从事自己的本专业,但一直热爱钢琴。2017年,他在家弹琴玩,被家中一位晚辈悄悄拍下来并发到了抖音上。晚辈本是有心无意,可这条视频在短短几小时内迅速火爆,粉丝量直接从0涨到3万。有人感慨诉爷年龄已高却弹得一手好琴,有人甚至问他,成年人应该如何学琴?
受到启发,诉爷决定在网上教成年人学琴。
“网上学钢琴”听起来有些鸡肋,因为这就类似于“直播卖房”难以让购房者身临实地感受居住环境,在很多人看来,没有老师现场示范和手把手指导,很多弹琴技巧似乎很难被学习者吸收和内化。
但诉爷的成人钢琴课一做就是四年,他在抖音的粉丝也从3万增长到接近350万。
图源:抖音@诉爷
科技发展到今天,让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变。但这种改变并非总是顺利。教育行业就是其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有的教育数字化系统没带来一丁点高效率,反倒让师生觉得很疲惫;网络上如今也有各种各样的学习内容,但因为在网络上师生互动存在隔阂,许多学生的困惑无法被及时解答。而在山区,各路慈善捐赠的科技设备并不少,少的是真的能理解山区孩子学情,能沟通、互动、长期陪伴的“人”。
科技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从而“缩短”了信息两端的距离,这一特点颠覆了大量的行业。但教育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起点和终点都是“人”,而且是各不相同的“人”。我们看到很多场景中技术、平台扮演的角色是人人匹配(招聘网站)或者物人匹配(电商),但在教育场景中,最佳的状态是老师、学生、知识信息,三者匹配,这极大地增加了连接的难度和效率。
教育的难题
那么教育的难题,技术到底能解吗?我们不妨先更加细致地拆解教育各个环节的痛点。
一方面是优质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总说真理在少数人手里,好老师总是少的,他既要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还得同时“愿教、能教、会教”。
而找到这些“优质知识”同样充满挑战。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如何找到“靠谱”的知识、真正优质的资源,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有可能你希望获得的优质知识内容就在身边,但却没有到达的“通路”,与好的知识内容擦肩而过。
另一方面是则是知识内容的错配。比如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错配,有的老师学识渊博但比较严肃,这种老师很难调动低年级学生的兴趣;有的老师上课天马行空,但这样的风格不适合正在紧张备考的学生。
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教育场景是“强制匹配”,学生对老师、对知识的选择空间非常有限。所以才会出现本来对一个领域很有兴趣,但有兴趣的点被老师忽视,最终学生失去了兴趣,学习效果也无法保障了。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样的课程才能兼顾教育效果和知识的效率?
面对教育这块难啃的骨头,科技其实早已有所投入,但很多时候都只是在皮毛处做一些“锦上添花”的局部优化。
一些美国学校会利用VR设备来提高教育的互动体验;类似的,国内教育行业也通过利用各种AI、VR技术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随着网络的通达,很多乡村学校都接入了大城市名校直播课,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接触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如果只是把技术嫁接到教育行业,核心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破题与解法
从教育行业的一系列“不匹配”难题就可以看出,这个行业的挑战不是一个“点”的问题,它涉及多种要素、涉及到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教育的问题是一个环环相扣、多个角色、多个场景的综合题。
教育行业的复杂性,意味着科技对它的改造势必是缓慢和波折的。在第四季「抖 in 领学官」为今年教师节打造的「师说」短片中,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利用知识直播破题的案例。
电视台前主持人欧文浩凭借自己的幽默风趣和专业播音知识在抖音开设口才课,并把课程设置为闯关的形式,自己一个人扮演20多个角色。这样的极具趣味性的口才课程几乎很难在市面上看到,而通过兴趣激发,更多的小朋友能够喜欢表达也敢于表达。
曾经人大附中知名语文老师申怡在2016年毅然决定离开学校,现在,她在抖音上分享自己从业二十多年来在专业的见解,有古文鉴赏、诗歌鉴赏、红楼梦讲解、甚至是解读歌词,也有专门面向家长的家庭教育建议。
作为教育机构的豆神教育如今也把课堂阵地转移到抖音上,并在这里传播各种各样的文史知识。
欧文浩离开电视台,在抖音成为2000万粉丝的达人;申怡,转变为300万粉丝的达人;豆神教育原本是一家面向一线城市的教育机构,如今能够接触到更多低线城市的粉丝。他们分享的知识收获了大量关注和喜爱,这意味着“达人”、“粉丝”和知识内容在这一场景下得到充分匹配。
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实现的?关键词在于挖掘兴趣、调动主动性。
无论是欧文浩、申怡还是豆神教育,他们所讲的“知识”相比于学校内容更多元、形式更丰富、也更具趣味性。而抖音的内容推荐机制正是基于兴趣。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下意味着不会“硬塞”,而是主动吸收。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更进一步讲,这样形成的“师生关系”,是更加平等的。这种平等指的是双方心态,“老师”并不会把自己当成老师,而只是一个知识分享者,“学生”也不会认为一定要对“老师”毕恭毕敬,而是直白地表达喜好、提出困惑。短视频平台对师生关系带来的改变区别于在线教育app,尽管后者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互动环节,但在这个场域中,师生之间的固有隔阂并没有被打破。
正如申怡老师描述自己的心态转变:“我要把我看作是互联网当中的一个普通人,加入者,而不是一个老师。你不能以老师的身份到处去教育别人,要求别人都去尊重你。”
新东方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周雷认为,如今许多孩子属于互联网时代“原住民”,这让如何用科学、正确的观念去养育下一代,成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事情,而身为「领学官」的自己想做的,便是“希望在家庭教育的内容输出是顶尖水平”,通过正确、科学的知识分享内容,帮助更多人缓解焦虑。
而短视频平台巨大的用户规模、开放的生态,让每个知识的直播间就像是一个个公开课堂,这样的氛围与场域也驱使着、监督着达人们做好每一次知识内容。
在巨量引擎上线、由学浪共同发起的第四季「抖in领学官」,我们还能看到更多的案例。
在活动中,巨量引擎为创作者设计“领学值”打榜玩法,重点针对“语言学习”、“兴趣激发”、“职业技能”和“家长教育”四大赛道打榜,除提供丰厚红包激励之外,更将为TOP领学官颁发专属的“领学官”实体纪念奖杯。
在活动之外,巨量引擎投资消费业务中心还在持续帮助知识创作者放大声量,高效触达核心学习者人群、完善教育付费链路。在为教育行业持续培育优秀知识类创作者的同时,助力互动型全民学习场景的构建和完善。
这对于粉丝们来说,可谓“天降福利”——他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广阔的知识和资源,从钢琴课声乐课到数字画岩彩画教学,从通识科普到趣味掌故,从撸铁健身到心理治愈,这让他们得以拓宽人生道路。他们也可以直接向知识达人们反馈成果及需求,助力创作者个人能力及教学效果提升。
“世界是平的。”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著作《世界是平的》一出版就引发了一场辩论。
赞同者认为,科技和通信领域如闪电般迅速的进步,使全世界的人们可以空前地彼此接近;反对者认为技术虽然能打破地理空间,加速信息传输,但却无法结合各地的特点深入其中,网络的两端连接在一起并不意味着两端得到平衡。
这场辩论在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科技能让教育变平的吗?现在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关键词就是知识直播。
根据巨量引擎营销观察,截至去年6月,抖音平台知识类内容的视频数量就已超过1.5亿,过去一年泛知识内容播放量年同比增长74%,人文艺术、职场等泛知识类直播全年已经超过100万场。
抖音庞大的活跃用户池意味着这里能产生丰富的内容和“知识”,知识内容在这里不再稀缺,同时抖音平台上丰富的创作者、规模庞大的用户群体也意味着这些知识内容能得到最大化、最高效的精准匹配。
教师节临近,今年教师节期间中出现的知识直播新形式,为更多创作者提供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新土壤。创作者、内容、用户,三者共同在抖音构成了一个学习新场景,在这里,知识的壁垒在打破,创作者和用户相互成就,教育的意义则在不断放大和凸显。